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再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
而所得满足却是短暂的,分量也扣得很紧。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虚假的,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愿望;前者是一个已认识到了的错误,后者还是一个没有认识到的错误。
在欲求一经获得的对象中,没有一个能提供持久的,不再衰退的满足,而是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
——摘自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愿望满足了,实现了,那个愿望就终结了它的价值,一幻生,一幻灭。
随着一个个愿望的升腾与幻灭,人永远生活在不满足的苦役中。
作家豆豆在《天幕红尘》中借叶子农之口说的“因缺有需”,与叔本华在100多年前说的“欲求出于需求,需求出于缺乏,缺乏出于痛苦”异曲同工。
你需要一辆豪车,因为你的生活缺一辆豪车。如果你不需要一辆豪车装点门面,那你就不需要一辆豪车。
任何超出了单纯的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人类欲望的化身。车,是从A点到B点的一种快捷交通工具,一辆兰博基尼能完成这一使命,一辆五菱宏光也能完成。
人,只要不缺,生活中不缺豪表、豪车、豪宅,奈何以豪奢诱之?
穷,本质上是心穷,心不穷,也就不会被过度欲望所奴役。
心穷,才是真的穷;身穷,只是暂时的;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薪水微薄,但未来广阔,创造力十足,干劲十足,何穷之有?
当然,要内心丰盈,必须饱暖无虞才行;精神世界的开拓是建立在饱暖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