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正如它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是一部讲述年轻人故事的影片。确切地说,它讲述的是19世纪20年代至今四代清华人在人生路上不同流俗的选择故事。片中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台词,例如点题的这句: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种至真至纯无拘无束的境界让人心生赞叹,却又深感知易行难。看后心里不禁发问:谁给了他们“无问西东”的底气?
先从片名讲起。“无问西东” 出自清华大学校歌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正如高手总是胜人于无形而非有形。立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在创立之初就没有把知识和才艺放在树人的首位,而是把度量和见识放在首位,鼓励学生无论立德立言都不要受到东西方既有体系的束缚。在这种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下,清华即使在当时物质极其缺乏、战火纷飞的时局下仍培养出大量大师级甚至世界级的大家,对学子们形成独立思考、“无问西东”的精神气质提供了极好的土壤。
学生们不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凭青春血气来选择人生的道路,影片中老师在学生的人生格局中做了点灯者的角色。回到影片中的1924年,当学生吴岭澜陷入是否转系的迷茫,时任清华教务长的梅贻琦鼓励他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生活的真实。每一个成年人都体验过现实的威力,那是一种大到你难以听到自己内心声音的威力。如果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没有得到亦师亦友的智者点拨,估计吴岭澜难以做出如此自信的选择。当时泰戈尔在清华演讲,呼吁学子们远离物质主义的毒害,正正地击中了吴岭澜的内心。正是这两位精神导师的话语给了吴岭澜力量,让他在现实的眼光和内心的真实中做出选择,最后弃理从文。吴岭澜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即使在躲避战火的荒野中,吴岭澜也有着一颗平和的内心给学生们念诗。
为人师的吴岭澜将他领受的精神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他不但在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珍视学生的安危,更是将自己曾经迷茫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学生们,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就是学生中的一员。沈光耀本可以有着足够的资本去过世人艳羡的完美生活,但他却选择了为国效力的军旅生活。力宏的贵族气质和这个角色完全吻合。他最喜欢也是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种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人生追求,由己及人的人性光辉不正是沈光耀在那个年代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吗?沈光耀常常在试飞后驾驶飞机到平民区给孤儿们发放食物。黄晓明扮演的陈鹏就是沈光耀救助的孤儿中的一员。
虽然陈鹏和沈光耀日常接触的机会在影片中并不多,但是影片中呈现了传教士对孤儿村的影响。当孤儿们唱着《奇异恩典》这首赞美诗时,不可否认这群孤儿正是得到恩典的孩子们,而这恩典正是借着飞行员们的爱心流淌出来的。当飞行员们浴血奋战命垂一线的时候,截肢的传教士正和孩子们一起在雨中祷告,冥冥之中孩子们和飞行员们的内心似乎是相通的。陈鹏长大后,村里的男女村民们仍然能用优美的美声唱出多首外国名曲,可见传教士对当地人影响之深远。
领受过传教士和飞行员们大爱的陈鹏不折不扣地将这份爱传递给周围的人。当他心爱的女孩王敏佳的人生轨迹一直下坠时,他无惧世俗的眼光,也不在乎王敏佳毁容的事实,用爱托住她,让她看到生活的希望。他给她寄的银杏叶、面霜,为她刻的木质花朵,无一不表达了王敏佳在他心目中是何等地珍贵。片中失去爱情的师母则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苦毒到绝望,最终跳井自杀。明哲保身的李想在墓地前忏悔的时候,陈鹏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让李想醒悟,生命从此改变,在一次事故中他将食物留给了一对夫妇,自己在找到搜救人员时却牺牲了。
张震扮演的张果果是这对夫妇的儿子。像所有现代人一样,看似四平八稳的生活下,他周旋于商业中复杂的暗涌,在帮助他人时也纠结于个人的得失。现实让他失去了快乐。后来在父母的影响下,张果果遵从内心,选择了资助四胞胎,让这份爱延续下去。生活也报之以惊喜,他得到了释放,重获笑容。
虽然导演李芳芳用了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在不同时空交错地讲述这四代人的故事,但是当四个故事的拼图完成后,我们清晰地看到同一种思想:“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每一个主人公之所以能有“无问西东”的底气,是因为有人在他/她的生命中美好地供应:也许是迷茫中的亮光、饥饿中的食物、坠落中的托举、犯错时的接纳、纠结时的鼓励。如果你在生命中曾经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恩典,但愿这份恩典也能延续下去。因为每个人都是“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