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导师,48条音频,60天,近300人共同坚持,数千条留言与反馈——这就是坚持星球行书营1.0版本。
行书是一款有些偏执的学习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是。
365天陪伴,我们希望这样的体贴,可以让经典书籍都转化为令人惊叹的行为。
或许就像每一个父母都会在孩子降生那一刻起,憧憬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景象吧。
我们也一样。
但是,
产品的伟大,从来不是创造者的一厢情愿,一定是使用者的真心认同。
2个月后的产品使用效果调研,我们认真研究总结。
行书系统用户体验不佳,解读书的形式与周期,以及坚持率的问题,
我们都认真反思、仔细考量。
当产品与我们的初衷不匹配时,矛盾来了。
是坚持最初的设计直至结束,兑现最初的承诺?
还是适时调整,勇敢打脸,把效果放在首位?
激烈的争吵,多次的会议,我们最终找到了一个决策的最高准绳——哪个决定是对用户更好。
产品变革势在必行。
扬长避短,让好更好,就是我们升级产品的思路。
其中,形式和周期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
-形式设计
行书的初衷是知行合一。知是输入,行是输出。
阅读是成人学习最易实现,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但精心挑选的72本书,就是全部经典吗?72本之后怎么办?我们能陪伴365天,能陪伴3650天吗?即使我们能,学员能跟随吗?这些问题,在经历了第一、二期行书营之后,残酷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意识到,方法比内容更重要。从”鱼“到”渔“,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有了输入,输出怎么解决?让大家进行课后反思,完成实践任务是唯一的方式吗?
行为之所以重要,很重要的原因是效果可视化,那么可视化的输出只有实践吗?线上学习后的实践是否还能作为可视化结果来对待?哪种形式是大家易于坚持,并切实可行的呢?
答案是写作。
从第一期行书营开始,就有学员通过写简书的方式输出,并带动了从未写作的朋友加入,一起用文字记录感想,形成一种输出习惯。第二期行书的同学更是开营即写作,简书产量很大。于是,我们尝试在简书上创建了行书的专题,接收大家的投稿,截止目前,已收到212篇关于行书营的稿件。
大家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决定。所以,可视化输出的最佳形式我们找到了。
至此,用阅读输入,用写作输出的新产品思路逐渐成形。
-周期设计
当初设计为1年,只是因为觉得1年听起来比较实在,就像小店刚开张,恨不能包子做成肉丸子。大家真的能跟随1年吗?现在的快节奏,1年意味着什么?这会不会听起来就是一个负担?调研结果显示,确实有大部分朋友觉得时间太长。
行书应该像一个火箭的助推器,初始发力,集中解决从0到1的过程,帮助大家养成新习惯。30天训练,就可以帮助一个人养成某种习惯。习惯以后,就是进入了无阻力的太空环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颗靠惯性运行的小卫星。
形式、周期的事想明白了,行书2.0也就成形了。
于是,我们把行书从1年变成了1个月,把“领读经典书籍+反思实践”变成为了“用阅读方法与写作技巧打通个人学习输入输出环节“,把送“鱼”变成了送“渔”。
任何的改变都必定伴随着不适,即使是从右手变成左手写字这么简单的调整。可以想到,有些朋友,会犹豫,会怀疑,但我们可以一起回到最初行书的愿景——“知行合一”。那么原来的知行任务,是不是真的易操作,可以践行呢?如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能践行,那么一定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有这样的方式,为何不试一试呢?
世上从没有完美的东西,除了接受它的不足,我们也可选择改变。
人生像一场没有地图的丛林探险,往前走,才有生存的机会。勇敢面对未知,用脚印寻找光明,是我们的选择。
感谢大家对于行书的支持。
从感情上,行书1.0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万分不舍;但实际上,它又不像孩子,因为它可以浴火重生,有改变的机会,可以变成更好的产品。希望大家一起尝试新的开始,学会技巧,掌握本领,自己面对人生的未知丛林。
新行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