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是我看的吴晓波的第七本书,是最不喜欢的一本。
吴晓波是我最喜欢的财经作家。其实,在中国,能被称为财经作家的似乎也没有几个人,而在这些财经作家中,不论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影响力,吴晓波显然可以坐上头把交椅。尤其是他早期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影响了无数的创业者,也吸引了一大批商业史爱好者,而我就是其中之一。籍凭着这两本书,吴晓波集聚了大量的人气、财气,也成为当今最成功的商业写作者。
吴晓波现在运营着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订阅者超过200万,会员超过12万,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就是从他的微信公众号上知道这本书的。
《腾讯传》这本书的准确名字是《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主要内容是腾讯从创立到2016年的企业史,讲了腾讯的人、产品和经营哲学。全书338页,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也有稍稍关注互联网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比如“3Q大战”。对于对腾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因为至少这是腾讯官方授权的传记作品,有着很多第一手的资料。但也不要期望太高。
之所以说《腾讯传》是我觉得看过吴晓波最差的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内容不足”。对于一家低调的公司,腾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除了它的产品(QQ、微信等等),并不为外人所熟悉。作为腾讯官方授权的作品,作者5年写就,按理说,已然是一份内容丰盈的“大餐”,然而,并不是如此。
虽然全书浩浩338页之巨,其实“干货”有限。全书看似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腾讯的创始人、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腾讯的产品以及腾讯的经营哲学,但全书看下来给人的感觉是腾讯的“企业宣传片”加“产品介绍手册”。很多数据并不详实,很多有意义的细节也并没有披露,就连写作方法上都少了吴晓波擅长的“戏剧性”,甚至“故事性”。
第二是“缺乏客观性”。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吴晓波在这本书的写作上并不独立,所以在立场上也就并不客观。这本书的缘起是,“3Q大战”后罗振宇向腾讯高层提议写一本书,向世人介绍腾讯公司,并推荐了吴晓波来执笔撰写。
因为这样的官方背景,“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吴晓波只能为腾讯发声(说好话),尤其在介绍“3Q大战”时更为明显,连用词上的客观性都没有,在介绍360的周鸿祎时说:
周鸿祎本人是流氓软件的“教父”之一,制毒者翻身成为一位杀毒者。
他是一个攻击性极强的人,渴望功名与荣耀。
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除了置之死地的凶猛之外,这位湖北人已无任何可以凭借的武器。
而描述马化腾时则说:
为了显示克制的风范,马化腾在这个声明中未对360指名道姓。
当马化腾听完张志东等人的汇报后,脸色惨白呆坐桌前,喃喃自语:“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做这种事。”
单纯地把周鸿祎和360塑造成逐利的流氓,而腾讯是无辜的受害者。
俞敏洪在看完这本书后说:
因为是命题作文,尽管吴晓波已经努力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腾讯,但独立立场还是不够的。
第三是“思想性欠缺”。因为内容的单薄以及缺乏客观的叙述立场,做到思想深刻几乎是不可能的。俞敏洪也说这本书“对于马化腾的个性和领导特征,腾讯其他创始人和管理者之间是如何合作、利益是如何平衡,还有腾讯一些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描述,都不够深刻和尖锐”。
我同意俞敏洪的观点。除此之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吴晓波对内容进行了裁剪,保留了能够反映腾讯“伟大、光荣、正确”的内容,有对马化腾“神化”的嫌疑。而对腾讯形象不利的内容一概删减或者模糊处理,比如腾讯被人广为诟病的“抄袭”问题,还有就是腾讯的失误或者失败,比如电子商务业务、搜索业务等等。对读者来说,对那些不利或者失败的深刻剖析可能更有价值。
吴晓波的财经作品是以思想性和人文气息著称的,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标签”,所以,看他的书的时候自然有了如此的期待。如果这是由另外一位作家写就的作品,或许就是一本“好书”了。
一本企业传记到底应该怎样写、写什么样的内容,或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把一本企业史作品写成“企业宣传册+产品说明书”肯定不是好的企业传记,也就肯定不具备思想性,也很不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