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题记
在悲伤,无奈,惋惜,痛苦中,我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霍达通过采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叙述,通过时空交错,穿插交织着描述三代人的爱恨情愁,看到新月去世,眼泪停不住的流。看完之后,脑海里一直在回想着新月的悲剧,一直在问自己:如果韩子奇能够勇敢一点,遵循自己的内心,带着梁冰玉和新月离开,会不会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如果梁冰玉带着新月离开,让她在一个无忧无虑,充满母爱的环境里长大,会不会新月就不会这样凄惨的死去?可我们都知道,没有如果,韩子奇对玉的执念,对妻子儿子的责任使他留了下来,放弃了和冰玉一起双宿双飞,放弃了他追寻爱情的机会;冰玉离开了,出于爱她答应了韩子奇的要求留下了新月,留下了她最爱的女儿……
新月,一个优秀可爱的姑娘,20岁的她拥有着鲜活的生命,拥有着灿烂的青春年少,对同学友爱,对父母敬重,对哥哥贴心的她是多么的惹人怜爱。当她在填志愿时只填一个北京大学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时,我就知道,外表柔弱的她有一颗坚定的心。她的成绩很优秀,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她的前途是多么的光明,她的翻译理想是那么的伟大,她的楚老师那么喜欢她而她也是那么的喜欢楚老师。可是,心脏病无情的选择了她。把她本应该美好幸福的一生都摧毁了。如果她没有心脏病,她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幸福美好,如果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欢乐的家庭里,没有父母的隔阂,一家人其乐融融,那她的悲剧就不会上演……
楚雁潮,新月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新月的恋人。他是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青年。年纪轻轻就做了北大的讲师,他和他的十六名同学相处融洽。他可以从事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但为了报答他的恩师严老师选择了在北大任教。当他看到天真可爱的新月时,了解到她和自己有一样的翻译梦想时,他的内心如一股清泉流过。是的,他爱上了这个姑娘,爱上了他的学生,即便知道了新月的心脏病,他也没有退却,他要和她一起战胜病魔,迎接美好的未来。他鼓励她,安慰她,和她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一起欣赏《梁祝》……他用爱滋养那颗脆弱的心脏。他没有见到新月最后一面,可他为新月试了墓穴,二十年后的楚雁潮,仍然在新月的坟前,为她拉起了《梁祝》。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单纯的,是美好的,是没有任何的困扰可以阻挡,师生关系不能,宗教信仰也不能,即便最后生死相隔,也不能切断彼此相爱的心。
韩子奇,为玉痴狂。为了玉,他放弃了和巴巴一起去拜谒穆斯林的路;为了玉,他掊下了妻子儿子远赴英国漂流十年;为了玉,他放弃爱情让冰玉伤心离去……一个为玉成痴成魔的玉王,一个在爱情面前懦弱无能的男人,一个疼爱女儿供她读书的父亲,一个对妻子处处隐忍的丈夫,韩子奇的人生也也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从冰玉离开开始,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如果他能够勇敢一点,和冰玉一起走,那么他们会是非常幸福的三口之家;如果他能够刚强一点,韩太太不会那么的肆无忌惮,新月也不会饱受冷淡;如果他能够坚持一点,不会连想见冰玉的最后一面都成为奢望。
梁冰玉,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在北大读书,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羡慕。有思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不会像她的姐姐韩太太一样有封建的思想。她在遭受创伤后毅然决然的跟着姐夫韩子奇踏上英国的道路。战争把两个人结合到了一起,他们彼此相爱,还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可在爱情面前,哪有对和错的说法。如果他们一直待在英国,他们会很幸福,可是,哪个游子不想家,他们回来了,这是悲剧的开始。思想封建的韩太太,怎么可以忍受自己的亲妹妹和丈夫在一起,怎么可以忍受新月。韩子奇,亦不会抛下妻儿去追求爱情,而梁冰玉,一个有思想的女青年,也不会同意两女共侍一夫。所以,她离开了,离开了姐姐,离开了爱人,离开了女儿……
一曲离殇终究会谱完,但它的每一弦,每一曲,每一次跳动,每一次停顿,都会在我们的心中荡起涟漪,久久不会散去......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然而,把已经撕碎的东西再从新拼回给你看,那种不可名状的淡淡忧伤令人彷徨不安。”,或许,悲剧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