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家为

1. 归家路上的无聊

坐上回家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十分的无聊。一想到要回家,毫无期待,心情变得十分感伤。昨晚无法控制地想到一些可能发生的糟事,无法控制的事情,无能为力的感觉,被焦虑和不安全感裹挟,无法入睡。


2. 县城的变化

这些年来,老家县城盖起了很多楼房,工业化和资本,沿着河,不断向乡村的田地扩张。从前我总是想,这么多楼房,真的有那么多人住吗。现在看来也是多虑吧,陆陆续续都有人住进去了。每年过年回家,都会看到新开发的楼盘。只是这么多楼房,我们家始终没有买一套。我也常常因为住在农村自卑,即使这是现在的我无法选择的。


3. 农村老家的居住环境

经过这么多年,我反而从县城回到乡村。因为不需要在县城上学,就退掉了县城租的房子,回到农村老家过年。对于这个宅基地住房,我没有什么归属感,因为从小就认为这是爷爷奶奶家,小时候周末不愿意回老家还会被父母打骂。强势固执的爷爷奶奶,也没有给我的童年留下什么温馨慈祥的回忆。前些年连洗澡间也没有,厕所都是旱厕,没有热水器。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我习惯这样的农村,可是当我去了大城市,体会了更加现代舒适的生活,我就再也回不去了。晚上后院的狗叫,猫叫,鸡叫此起彼伏,让我根本无法入睡。我也没有自己的房间,只能在一间屋子睡着,地窖一样的寒冷,房间堆满了杂物,只能在缝隙中生存,因为这样的生存环境,我对这个“家”可以说是毫无牵挂,回家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4. 县城让我怀念的

如果说我想回去的话,一定是还想尝尝家乡的美食,胡辣汤、水煎包、小油条、小笼包、开了好多年的热干面、鸡丁米线、并不是全国连锁的牛肉拉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铁板淀粉肠,美味的炸豆腐,荷叶饼,白吉馍,粉浆面条,卷洛馍的炸面筋可能也没有了。这些都是这个小县城独有的宝藏。


或许是想看看从小喜欢去的公园——南河公园,沿着一条东西走向的河而建的滨河公园,可以说是这个小县城排第一的游乐场所。它承载着我小时候很多的快乐。上小学的时候,总是喜欢去南河公园,沿着河长长的公园,仿佛永远也无法探索到尽头;曾经到了公园的东部,发现特别的好玩。到了高中,去到了河的西部,发现不过是农村、土地建了一般的桥,就像是看到了游戏地图的边界,便觉索然无味了。几年前过年的时候,鼓起勇气联系了好久未联系的同学,一起到南河公园,再也没有当年的感觉了。小时候渴望但没玩过的游乐设施,对于现在的我也没有吸引力。现在也建了很多沿河的公园,我也去看过了,只是都没有曾经南河公园的快乐回忆。又或许是想要再看看那些廉价的服装超市,但是当我逛遍每个卖场,也不会有那种发现宝藏的兴奋了,我在大城市已经见过太多昂贵的衣服,也在拼多多上买了很多廉价的衣服。于是这些东西就不再稀罕了。


5.对“家”的感受

对别人来说,家是温暖的避难港湾。但对我来说,它是人间地狱。所有的磨难和痛苦在这里发生。无尽的争吵,一场场闹剧在这里上演。我常常觉得这种家庭是极其不正常的,并且无比羡慕别人正常的家庭。


小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离开这个环境。不幸中的万幸,我考上大学,我终于离开了那个家庭环境。这些年争吵可能也变少了一些吧。可是每年还是要回去,简直是一场盛大的心力交瘁的受刑。I am no Jesus. I am no saint. Why I have to suffer this? It's just destiny.


我觉得我没有家,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还是精神意义上的。在北京的时候,每到日落,每到晚上,我总是想回家,回到一个温暖舒适的地方,可是家究竟在哪?小时候租房,常常会搬家,这些都不是我的家,我也无法再回去。长大了又只能回到毫无认同感的农村老家。在外上学这么多年,回到家乡县城看着这个我早已不属于的地方,总会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何以家为呢?有人说,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可是在外面读了那么多年书,只能住在宿舍,为什么我的家里被迫忍受其他人存在呢。总要忍受室友响了几遍的闹钟,打电话的声音,凳子拉过地板的声音,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要入睡时。猛然拉开阳台门的声音,开关门的声音,床帘遮不住的光,不停的呼噜声。我真的因为这些声音变得神经衰弱了,入睡变得很困难。我最想要的,就是安静的环境。每次走在北三环,车流欻欻的声音,简直要把我的神经逼疯,可是我只能忍耐,麻木,接受。正如我一开始无法接受上班和通勤,一天天的自我洗脑也逐渐习惯一样。当然了,比起充满争吵和戾气的家庭环境,这些简直不算什么。


希望今年,不会有那么多糟心事。即使有讨厌的,我相信自己的情绪也会变得平稳,不去在乎那么多,不会那么容易应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