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Uber、Aribnb等共享经济的刺激下,从2015年开始,国内兴起一波付费知识共享经济热潮。巅峰时期估计有近百个团队涉足其中,一年过去,从突飞猛进,到现在的踟蹰不前,令人唏嘘不已。这一年,付费知识共享经济都做了那些事情,未来还有那些可能,做个简单的复盘。
二、为什么会有知识共享经济?
2.1 传统知识技能获得方式已经不满足人们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传统的知识技能获取大致有三种渠道:
·学校学习,包括大学教育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师徒传授,除了传统的师徒关系,还可以延伸到职场内老员工对新人的指导。
·长辈传授,从事同一行业时,长辈对小辈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指导,或者是宽泛的人生经验指导。
这三种渠道在专业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在个性化学习方面有所欠缺。学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即便是专业培训也只是传授本专业内通用的技能,缺少个性化知识传授;师徒传授与长辈传授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但覆盖面小,非徒弟、下属或家人不传,外人想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
2.2 知识鸿沟增大,专业知识技能获取难度升级
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专业化越来越明显,导致不同领域和同一领域内不同层级之间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即便有互联网,可以谷歌、可以百度,想跨界或者跨越层级获取信息也并非易事,效率低下不说,更多的「干货」是藏在行业专家脑子里的,需要通过其他有效途径挖掘。
2.3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规模的知识共享提供可能性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行业与行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人员流动增大,不同行业和同行业间知识经验交流共享更加频繁;同时为提升成员能力,组织内部也会进行相关经验与技能的培训,推进着共享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一些有前瞻眼光的人士,也希望通过分享自身经验技能,来帮助其他人,同时打造个人品牌并获得一定的金钱收益。
三、行业概述
3.1 定义
付费知识共享经济是指具有一定行业工作经验或者工作技能的人士,在付费前提下,通过线上或者线下渠道对付费者进行经验或者技能传授。
3.2 行业现状
2015年以来,有近百个团队涉足付费知识共享经济;截至今年9月,已知明确关闭或者停止维护的,大概有10余家。
总的来说,各家平台都处于起步期,在行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在行有果壳网背书,其他一般都是小型创业团队在做。不过值得一体的是,今年上半年百度和腾讯也开始涉足此领域。
3.3 行业分类
尽管有这么多团队在进入,各个团队还是各有侧重,粗略的分了一下,大概有六类:
·综合咨询类:以在行、百度问咖代表,业务涉及移动互联网、创业投资、生活服务等诸多方面。
·职场发展类:以领路、HI前辈为代表,目标用户是应届毕业生和职场新人,平台入驻职场达人,主打职场经验技能指导。
·电商类:以靠我、引荐为代表,目标用户是电商从业者,平台入驻诸多淘宝大学讲师,主打电商服务指导。
·IT技术类:以极牛为代表,目标用户是中小型企业,平台入驻BAT的技术大牛,主打技术开发指导。
·创业投资类:以优米网行行为代表,目标用户是互联网创业者,平台入驻一批投资人和创业公司CEO,主打投融资方面的指导。
·生活技能类:以雪瓣、骑鹅为代表,目标用户是希望拓展生活技能的白领阶层,平台入驻一些绘画、音乐类达人,教授一些生活兴趣技能。
注:分类并不严格,很多产品都在向在行靠拢,往综合化发展,分类的依据是根据其产品原始的定位或者实际呈现的特点。
四、付费知识与技能共享经济在做什么
从上面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要打通付费知识共享经济的商业链路,必须有两个主体,并满足一个条件。
两个主体:经验与技能供给方(下称供给方)、经验与技能需求方(下称需求方)
一个条件:付费
付费知识共享经济要做的就是依托付费手段,将两个主体精准高效的匹配串联起来。
由于需求方的需求极具个性化,而供给方的能力特质也无法量化,导致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无法百分百精准匹配,只能相对准确的匹配;再加上交易对象是一种虚拟的或者有一定实体但非标准化的产品,所以,付费知识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撮合经济,整个交易行为实际是在供给方与需求方寻求一个平衡点,尽量撮合促成交易。
各家产品的业务逻辑都是一致的,即希望通过对供给方和交易流程标准化的操作来促成这个非标服务。
标准化操作包含两点:
第一点:供给方属性与能力标准化,即平台通过头衔、特长、工作经历等元素,明确供给方的身份属性、经验技能特性,供需求方筛选匹配;
第二点:交易过程标准化,通过明确价格、服务时间、服务时长、服务地点等参数让交易过程标准化。
五、业务模式
一年多来,各个平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业务模式,有些侧重线下、有些侧重线上,但也能看到除了前期差异较大,后期各平台几乎都有线上和线下的业务。总结下来,业务模式有以下四种:
5.1线下一对一指导
基本形态:供给方和需求方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
主要优点:直观、生动,沟通效果最佳;
主要缺点:供给双方时间成本消耗过大,尤其是在大城市,一次服务指导可能要花上双方大半天的时间。
5.2线上一对一指导
基本形态: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电话或者在线IM 工具,用文字、语音、图片等形式交流沟通;
主要优点: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供给双方可选择余地大;
主要缺点:沟通不够直观,效率低下,指导效果易受沟通渠道影响,比如某供给方说话比较沉闷,通过电话聊,需求方可能会误解对方不够上心,实际上供给方沉稳、大气,可信赖程度非常高;极个别也可能会因地方口音问题影响指导效果。
5.3线上一对多指导
基本形态:类似于付费在线课堂,一个供给方和多个需求方沟通指导,主要是以供给方讲述为主,需求方有少量提问机会;
主要优点: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同时参与人数多,价格也相对低廉;
主要缺点:对需求方解决个性化需求帮助不大。
5.4线上线下多对一指导
基本形态:几个各有专长供给方组成一个小的顾问团,顾问团对一个组织进行指导沟通;
主要优点:多个供给方合作,服务内容更专业;
主要缺点:价格昂贵,需要企业级用户付费;组织顾问团较复杂,需要考虑每个供给方的擅长领域和可提供服务的时间等因素。
六、概略数据与特点
在付费知识共享经济领域,在行属于标杆产品,它的数据大致代表了行业内峰值数据,所以主要以在行的数据做简要分析。
6.1 尝鲜者的游戏
根据在行公开数据,供给方超过10000人,注册用户破百万。其他付费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供给方,多则1000-5000人,少的只有两三百人。 各平台上的供给方重合度很高,不少供给方会在多个平台开通帐号,粗略估算,整个行业撬起的供给方不会超过5万人。
这样的数据放在一个以亿为单位的人口大国,其代表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总的来说,付费知识共享经济还属于小众经济,不管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主要是一些互联网行业的尝鲜者,想要大规模普及任重道远。
6.2 低频高价的交易
付费知识共享是一种低频非刚需的需求,不太会有人天天遇到自己搞不定,全都需要别人指导的事情。再者供给方的服务定价并不低,普通需求方也不会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去咨询。在行上平均客单价400元,其他平台没有公布,不过从供给方的定价也能看出,平均客单价即便会稍低一点,不会和在行的差距太大。
低频不一定是一门坏生意,只是需要比较庞大的交易总量才能让平台生存盈利,还需要不断挖掘供给方、引导需求方。
6.3 难以启齿的成绩
在行一天的交易单数在300单左右,平均客单价400元,平均算下来一天交易流水为12万元,一个月也才360万,不能算是个好成绩。当然,相对于其他产品,在行是一骑绝尘的,除了少量产品日均成交100单以上,大部分商品的日成交单数是几十单、十几单的,甚至极个别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交单数也不几百单。虽说创业有风险,交出这样的答卷,恐怕很多从业者自己也没有预料到。
七、行业主要障碍
7.1 供给方资源有限且可持续性差
供给方的资源有限有两个层面,其一,优质供给方人数较少,在行业发展初期,缺乏市场认可的情况下,还要依靠供给方的名气与能力吸引用户,这就要求供给方必须是企业高层或行业知名人士,这一类人群本身数量就稀少。其二、单个供给方可提供服务时间有限,供给方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用于提供服务的时间很少,一周有个一两次服务已经算是高频供给方。
相当一部分供给方从事付费知识分享的动机是好玩、有趣,并不看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少部分供给方可能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因塑造个人品牌和金钱等因素,把分享服务变成常态化,但更多的供给方感受完新鲜后选择离开,或者是现有业务模式也可能让供给方感觉失望,最终流失。
7.2 资源匹配的准确度较低
各个团队普遍会遇到一个问题,尽管平台有相当数量的供给方,需求者总是反馈找不到合适的供给方。这一问题表象是平台信息展现布局有问题、搜索有问题。但实质是无法对供给者的经验技能和服务能力做出全方位和有信服力的界定,再直白点说是目前对供给者属性与能力的标准化操作是相当简陋的,甚至会起反作用。
比如,一个需求方想了解面试技巧,平台上有个供给方是一位资深产品总监,这位产品总监在平台上提供的服务有三个,需求分析、项目管理与产品设计。那么供给方无法给需求方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吗?显然不是,做到产品总监,面试工作不会少,只是因为平台功能设计的原因,导致供给方无法咨询需求方。
八、关于未来的几点思考
8.1 看好有一定行业壁垒的细分市场
在有一定付费习惯或者有付费能力及付费意愿,且有一定壁垒的行业,开拓市场可能会更便捷。比如高考填报志愿咨询,假如有一个产品,能将各省市精通招考填报志愿的人士汇集起来,在填报志愿时,给考生提供一些个性化建议,可能会打开一定市场。只是填报志愿需时效性很强,需要有更合适的市场。
8.2 每个行业的中层骨干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供给者
从培育市场来说,第一批供给方需要有一定社会知名度,需要他们去撬动一批用户。之后行业要想长远发展,供给方层级必须要向下扩展,覆盖更多中层供给方。每个行业的中层骨干是支撑起行业大楼的钢筋和水泥,相对于 CEO、CTO等高层供给者,他们更熟悉一线工作业务、拥有更直接的实战经验,再者,这批供给方数量级大,需求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中层骨干而言,不管是从塑造个人品牌角度还是从获取经济利益角度,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如果能撬动一批行业中层骨干,平台方一定要做好需求方对平台的信任培养,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的中层骨干只是在本组织有些名气,外部人士是无从了解的,需要平台方想出更多办法让需求方认可供给者。
8.3 耐心等待「规模奇点」
这点是姬十三老师首先提出来的,个人很认同。坦白说,付费知识共享经济也仅流行在一批爱尝鲜、爱折腾的互联网人中间,且不说其他行业,相当一批互联网从业者也不知道何为付费知识共享。需要分答、知乎live 等不断创新的产品,一次又一次教育用户,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共享之中。
九、结束语
尽管交出的答卷让人不忍直视,个人以为付费知识分享一定是有未来的,即便不是当下的模式,也会演化出更加适合付费知识分享的模式。
只是美好的未来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在没有等到「规模奇点」之前,小团队是痛苦的,尽管奋力挣扎,但是相当一部分还是见不到黎明的曙光,希望随着百度和腾讯的进入,能为这个行业添一把火。
道阻且长,除了遍地的荆棘,愿每个有梦想的人都能看到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