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二十九,我回家帮妈妈擦洗抽油烟机。
为了我们过年回家有吃有喝,我父母在很多天前就开始蒸、炸、煮、炖,为我们准备吃食。为了让我们常回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留住我们的胃。老妈主内,老爸主外。妈妈在厨房忙活,爸爸一趟一趟去赶集,生怕少买一样。
还有一天就要过年了,半个多月的辛苦,让古稀之年的他们有些体力不支,力不存心,让我们做儿女的看着心疼,劝他们少做点,他们总是说,只要我们能干的动,就让你们多吃点,实在干不动了,就没有办法了。
这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最纯粹的爱,是不图回报的爱。
父母啊,让我怎样感谢你们,你们不但赐予我生命,还让我的生命向阳而生。
你们养我小,我陪你们老。
吃过中午饭,我让妈妈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就开始了今天的使命—擦洗抽油烟机。
擦着擦着,突然不知从哪里传来咿咿呀呀胡琴的声音,那是我熟悉的秦腔曲调。
我有点纳闷,父母都在休息,电视机也没有开,这声音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
我又仔细听了听,还是没有找到声源,双手占满油污,我只得继续干活。
由于需要口罩,我带着手套到父母卧室,请他们帮我找口罩。打开门的瞬间 ,一声悠扬的曲调从房间里飘了出来。
原来,母亲在床上躺着休息,父亲,轻声地练习着胡琴。
父母从60岁开始,加入秦腔戏友团,开启了他们老年退休生活。
70年代初,父亲怀里揣着一本中医书,背上背了一把胡琴,孑然一身来到新疆。中医与胡琴就是他辛苦生活的阳光与养分。
由于生活繁重,他把胡琴割舍了,因为,它只是纯娱乐,而中医可以帮助他抵抗病痛。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不在家,他要外出劳动。那时候父亲很消瘦,没有力气,但他有巧劲,是木工,是油漆工,是泥瓦工,哪行能挣到钱,他就学那门手艺。他总是说,艺多不压人。即便手艺再多,他依然坚持自学中医,凡是下雨天,或者感冒,不能出门做活,就是他学习的好时候,书不离手,曲不离口,念念叨叨,写写画画。
寒来暑往几十年,父亲一直在坚持,哪怕现在已经快到耄耋之年,他依然在学习。他用他所学的中医知识保护着我们一大家人。我们的孩子小时候是父母带大的 ,稍有不舒服,父亲就搞点中药汤水,孩子从小到大喝习惯了中药。因为父亲的影响,外甥女大学报考了中医专业,现在在中医院上班,哥哥也受父亲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又自学中医,虽然他上研究生、读博士 ,学的都是其地质专业,四年前考取了助理执业医师证,读完中医本科并顺利毕业,准备米。明年报名参加全国中医执业医生证。
活到老学到老,是父亲一直秉承的理念 ,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代人。
加入戏友团后,他又捡起来他曾经的梦。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可他就是要反其道而行,60岁开始学艺。没有老师教,他就自己琢磨,跟着录音、视频模仿,他不懂乐谱,就像学过钢琴的儿子虚心请教。他虚心好学赢得了戏友的好评,说他聪明,学啥像啥。他们哪里知道父亲付出了多少努力,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父亲是真正诠释了这句话。
这不,大年二十九,家里有很多事要忙,他忙完手上的事,忙里偷闲苦练本领。
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真实例子,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