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自律”这个词,可你曾想过它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我们年年天天念叨着要养成自律的习惯,可又是什么从根本上阻碍了你?
今天,读完了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文中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作者斯科特从作为心理医生的角度,结合自己从业期间的多个真实案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全书分别从自律,爱,成长和信仰以及恩典四个方面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来逐一展开论述。
开篇揭示“人生苦难重重。”这一伟大的人生真理。而人唯有正视苦难,接受这一事实,方能实现人生超越。
“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这句话,揭示了痛苦的价值,也让我们领悟了痛苦的内涵和真谛。
在面对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们唯有靠自律来解决人生中的诸多难题。自律,才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保持自律,需要坚持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承担责任,就是敢于面对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而想方设法自己解决,而非逃避问题或寄希望于他人。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只有我们对事实了解越多,并忠于事实,才能更容易处理人生中的问题,也才能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
保持平衡,即自律本身要把持得当,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简言之,要想保持平衡,就要懂得适时“放弃”。
究竟是什么支撑人们愿意通过自我约束承受人生的痛苦?答案是其背后的原动力-爱。
爱,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情感,我们很难触及它的本质。
该书这样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书中从以下五点来阐释爱。
首先,爱与非爱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一致。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
因为爱,人才会变得自律。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对人生与世界形成或深或浅的认识,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信仰,而这些又反过来会影响着我们对世界或他人的看法。作者在第三部分提醒同行和我们要用科学思维看待信仰或世界观,及其它们对我们心理或行为所形成的一切影响。
但不管怎样,对待事物,我们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也才能有机会看到奇迹的发生。没有相信,就没有发生。对于一些有益的无法解释的超自然事件,我们同样也要保持相信,才有可能不至于错失良机。
最后,用一枚硬币的两面来引出心智成熟的反面-懒惰。
懒惰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人皆有惰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要想获得自我拓展,自我完善,让心智越来越成熟,就必须克服懒惰。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我们平常往往下定了决心要做某事,结果却迟迟没有付出行动,仔细想来就是因为恐惧要做大量辛苦的工作,比如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方式,接受与传统不一的观点,做出与之前不一样的行为。
结尾,讲到意识之外的力量-恩典/好运,即意外发现有价值的或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才能。我们只有保持刻意追寻又不刻意追寻的过程,才能最终赢得好运与诸神的恩典。这就好比我们选定了目标方向,接下来要保持刻意的努力与练习,但又不能刻意想着追寻获得成功,结果却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了意外之喜一样。
这是一本关于心智成熟的心灵读物,作者通过自己的从业经历让自己逐渐走向了心智成熟,也帮助自己的就医患者实现了心智成熟,而将其集结成册分享出来,也是帮读者踏上了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