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曾经是同事,好久没见面了,原因是她身体不太好,有一阵子了病休在家。今天因为有点事情需要联系,就联了她的微信电话,电话那头的她听起来精神还不错,比以前她上班偶尔能见到时明显地轻松好多。
她姓刘,大家习惯称她小刘,也因为她也才四十出头,结婚较早,孩子也已经大学毕业,是西北的一所重点大学。
现在这年代别说是公共信息爆炸,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就连个人信息一阵没联系也可能随时更新。
记得去年她儿子刚毕业时,我和她通过话的,对于像她这个年纪来说,我们这里有个习惯,无论是比她年长年少的同事,碰到一起时,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学习和就业。
我自己也未能脱俗,和她见面或通话终归也没逃过这个敏感话题。
之所以问到孩子毕业是否已就业,也是因为受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影响,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提到就业这个事。
我没想到从她嘴里说出的结果竟然如此轻松自然“我家孩子快毕业时就被学兄看中,刚刚离校就回到咱们这所二线城市,在一家规模可以的民营企业落脚,专业还基本对口,幸运地被分配在人力资源部门,月薪1W左右。
她这么说,所有听到的人也都像是松了一口气,为啥?据我所知,兼职公司同事和我另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家孩子(均女孩)一个南方一所211毕业,一个国外留学回来,前面一个执着Kso公已几经周折,如今未有落实;国外留学回来的也从未放弃复习,Guo考一次前三,另一次前五,进到面试却因一些搞不清的原因未能如愿。
而小刘家的儿子似乎运气特别好,去年听她说时那种轻松喜悦的心情禁不住溢于言表,关键是“家长根本没费心,孩子也没有费周折,更没有被笔试面试刷下的尴尬”。
之所以愿意回到家乡所在城市就业,除了不费周折,还有他自己的意愿很强烈,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离家近、赚钱多、压力小的幸福生活,让周围很多家长和毕业生羡慕不已,完完全全称得上是“别人家孩子”优越模样。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仅仅隔了半年多功夫,她家孩子就又回到原来上学的那所城市,原因是工作太清闲,没有意思,我问她回那座城市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说是一家通信公司,再问她具体岗位,回答“先轮岗”,令我没想到的这份工作依然是另一位学兄推荐的,看来那句“和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的话是非常正确的,这叫“同质影响”有共振。
小刘说孩子大了有他的主意,他可不像我们这代人思想保守,固守那种图稳定不怎么接受改变的落伍思维。孩子能有自主选择的动力,一是思维超前,而是敢于挑战自己,他年轻人不少推崇“换条赛道”多一些生活工作体验,能促进自己快速成长的信条,即使不敢肯定每个计划和行动都顺顺利利,至少还可以从困境中历练总结经验……
听她这么讲,谁都会被感染,纷纷称赞她家孩子就是那个妥妥的“别人家孩子”,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能毅然决然跳出舒适圈,就单单只说“自讨苦吃”这种主动历练的精神也是给大家提了个醒,做出个榜样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