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俞军产品方法论》,俞军是早年百度唯一的产品经理,主持设计了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等一系列产品,后来又再次出山主持设计了滴滴产品。
虽然书名叫做“产品方法论”,但他并不是在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做好一款产品,俞军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入到产品经理工作中,他想用这本书重新定义产品经理的这个职业,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拓展产品经理的内涵和边界。其实这本书对产品小白来说不算特别友好,里面关于用户模型、交易模型、理性决策等等知识我都无法很好理解,但是这本书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从繁琐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看大佬们做产品究竟是怎么想的,别人为什么会有这些角度去思考。
首先这本书主要分为五部分,我主要分析前三部分,即第一部分讲了什么是产品经理,作为一个产品人,要知道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是从何而来的,是怎样发展的,这样也才能更加清楚要往何处而去;第二部分主要是讲用户模型,第三部分是交易模型。
首先俞军开篇就抛出了什么是产品经理的问题,总结了消费品时代的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品牌营销,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准时交付产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需要洞察用户需求。
据此,俞军总结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特性:即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低和用户量巨大;快速迭代、数据和AB测试;体验设计价值增大。针对时代特性,引出了产品经理四大工作职能:需求、生产、销售、协调。
产品经理工作的起点就是需求,需求又来自于用户,所以俞军接着又讲了如何理解用户,产品经理要怎样形成自己的用户模型。
用户不是人,而是需求的集合。在看俞军这本书之前,我也是把用户理解成自然人,他在书中以微信为例,一般的统计报告可能显示其“用户”为11亿,如果把微信的其他功能(支付、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等)删掉,只留通信功能,它的用户数可能还是11亿,但它的商业价值可能就从2000亿美元变成了200亿美元,所以俞军认为,这种将用户定义为自然人的做法,在互联网产品上并不适用。如何理解用户是需求的集合呢,因为不同产品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了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需求,才可以说此用户是该产品的一个用户。
用户模型是指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偏好和行为模式,用户模型不是一个死板公式而是经验积累,产品经理要基于每个场景、每个行为背后的每次需求来思考,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产品经理也要负责如何将产品卖给用户,如何更好的与用户进行交易,俞军在本书中提到了交易模型,他说到“掌握一个领域的用户模型”视为产品经理的合格线,那么交易模型设计就视为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交易模型是指以交易为基本单位研究产品,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交易的互惠模型。研究交易模型,一个是要理解各利益相关方在交易中的利害得失,以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就是研究交易费用,要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增加用户在交易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俞军认为一个好产品要有三个属性:(对用户)有效用,(对企业)有收益、可持续。
俞军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一个重要的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所以我们在做产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提高新旧体验落差,降低替换成本,这样才可以吸引用户使用我们产品。
这就是我看本书的收获,俞军从很高的高度解析了产品经理这份工作,也告诉作为产品人的我们,要多学一些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
最后再分享一下业界广为流传的俞军产品经理十二条:
1.产品经理首先是用户
2.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3.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5.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6.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7.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8.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10.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11.把用户当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12.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