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想理财首先要了解自己。今天继续分享余额宝、银行理财、P2P等的那些事。
投资理财失败,甚至血本无归的事例,每天总是不断上演,它提醒我们想赚钱,真得花心思。
余额宝我们每个人都有用吧。
余额宝其实是货币基金,政策规定不能投资股票这种高风险的资产,安全系数高。是因为把钱放在货币基金里,其实就是存在银行里。
这是银行和货币基金的合作。
货币基金可以赚钱,银行赚取的是贷款和存款的利息差,我们普通散户也可以拿到收益。
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是不保本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本金是有可能亏本的。
也就是说基金投资操作失误导致亏损时,又碰上许多人同时把基金赎回的情况,货币基金损失的情况可能会发生。不过这两种极端情况同时碰上的概率非常小,一般说来,我们不需要为这个而担心。
说完了余额宝再来说银行理财。
银行不是想靠就可以靠的大山。
银行理财,因为有银行这个大靠山在,总会给我们满满的安全感。其实这是我们的理财误区,如果我们只是去存定期,我们的本金肯定不用担心。但如果是购买理财产品,尤其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就要另当别论了。
过去有个这样的新闻:《某某银行两三个月曝理财产品兑付难,银行不认帐》,《某某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无望,银行局批其管理严重缺失》等等。
这些发生对付困难的理财产品,大都会涉及银行的表外资产。有表外资产,必有表内资产。
表内资产:在资产负债中可以揭示的义务,如贷款等。
表外资产:是不能揭示的义务,却能影响银行当期受益的一些经营活动。
为了创收,银行搭起了一座桥。让表内资金流到了表外。银行放贷可以赚钱,银行最爱的是把钱借给了地方政府,房产开发项目,回报大,但占用的周期长。
虽然央行一直要求各大银行,注意存贷比。可银行赚钱赚得正欢,怎么会收手呢?于是想了个办法,让贷款从账户上看不见了。
银行把这些贷款的钱委托给了第三方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把钱投资给银行要求的项目,再摇身一变,把这些项目重新打包成理财产品。
银行又反过来帮信托公司代为销售这些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又卖给了我们这样的个人客户。
钱又到银行手里,银行的钱又贷出去了。转了一圈又回到银行,银行的金库又满了。同时又能完成央行规定的存贷比,而这些钱又可以拿去放贷,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源源不断的循环中,银行将地方政府借贷打包到“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中,承受这些风险的是我们个人投资者。
有人说:我买的理财产品,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实际情况是,不是没发生过问题,而是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对银行的信誉产生损害,银行选择了刚性兑付。
所以即使有时候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益不好,赔了点钱,银行和第三方机构都自掏腰包给垫付了。
但18年5月份后,银行相关部门已经取消了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这样一来,我们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注意了。
银行把我们的心思摸透了,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就是把我们的钱分成两部分,大部分的存款存在定期保本或一些风险可以忽略不计的投资,小部分拿去做一些高风险投资。
对于求稳的理财人群来说,结构性存款是一种比较不错的选择。
你可能听说过P2P吗?这本书的作者曾在P2P平台上得到个年化利率30%甚至50%的收益。但较大的利润背后通常有巨大的风险。
P2P完整的名字是个人与个人或者点对点网络借贷,是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P2P的特点:一是,投资门槛低,几百元钱也能借出去。
二是,利息高,借钱人容易借到钱。付的利息自然也要高些。
P2P前几年成本不高,监管也不成熟。有些人借了钱不还或者不按时还的一多,资金不够用,有的P2P公司自掏腰包给投资者,腰包掏空了只能倒闭。
有些P2P公司把暂时没用上的钱拿去做投资,投资一旦失败,资金无法周转,亏损也就如期而至了。
最可恶的是那些披着P 2P外皮的平台,用高收益来吸引人投钱进去,转手就拿着投资者的钱跑路了。
这样一来,投资者的钱自然就血本无归。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对P2P的信任越来越少,投资人不敢投资。正正经经的P2P公司也无法正常运转了。
2020年下半年,全国的P2P己经清零。
高收益的背后通常都是高风险。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躺着赚钱。但是在理财这条路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赚到的钱。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不操心又能赚钱的方法是不存在的。
明天的主题是基金篇:谁都可以买到的基金,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收益。
记得明天继续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