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可以有很多个第一次!
十年前看过一部电影《《20 30 40》》,影片中三个女人在三个年龄面临着各自的困惑,最终作出了选择和改变。
想到自己的20岁,只有读书考试;30岁,忙着结婚生子。人到四十,还有多少可能?
直到第一次参加读书训练营,从懵懵懂懂到一知半解,从想得太多到落到实处,从不会下笔到写成篇章,才发现,人到四十,能做的事真的很多!
第一次读《心之力》,震撼了。第一次用阅读法,一小时读完了一本书。第一次进行卡片写作。第一次预测一本新出版热门书籍。第一次评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第一次用英雄之旅写了故事。第一次听核聚老师的课。第一次学习列书单。第一次明白复盘是怎么回事。第一次知道拆书和听书。第一次想着要组个读书会。……
这么多第一次,都和书有关。
现在想来,小时候还是很爱看书的。小学的时候,家里基本没有书,等到自己具有阅读意识了,一种办法是把我妈的高中作文书、大学语文书拿出来看。所以很早就知道了《诗经》,《子夜》,还有《家》里的三兄弟。一种办法是去堂姐家里借童话书。那时的书没有彩页,连童话书都是大段文字加点黑白插图,量很足。《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长袜子皮皮》《洋葱头历险记》……记忆犹新!如今快四十的人了,我仍然会想到小美人鱼做的选择,心痛不已;也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种孩子叫皮皮,让人头疼又心疼!偶尔童心乍现,独自回味,童话世界和成人世界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说童话让我对世界有了些模糊的感性认识,那么《上下五千年》则为我今后十多年的语文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套书是我读小学时,我妈出差时候买的,现在还放在书架上,可以说是我的启蒙书。这套书全是文字,我应该翻了好几遍,什么神话传说,什么酒仙医圣等等,现在的高中生不一定了解这么多传统文化。感觉自己理解能力不错,语文不用怎么花时间而成绩还能保持前列,是和这套书密不可分的。初中时买过唯一一本书,是散文集;高中主要看杂志,最多的是《读者》,每期都买,其他都是借的,电影音乐各类都有。高考前还向同学借过《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大学之前的阅读经历很简单,那时候的物质水平是不允许自己买书的,基本都是向同学借。高中毕业收到好友送的《红楼梦》《老人与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学在省属重点,读的是汉语言文学,第一次接触图书馆。然而自己属于文科生中偏理性思维,不太喜欢文学性作品,唯一完整看完的作品是余华的全部小说,莫言和王朔的也看,大概他们风格有些像,都是荒诞、魔幻又现实。
书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解决了我内心多年的迷茫。工作第一年接触了基金,后来又做过黄金、股票,有赚有亏。自己的工作其实和财经八杠打不着,但是除了带孩子那几年,对这方面的热爱一直没断过。大学填报志愿时只填过两个专业,一个是家里要求,成为现在的工作;一个是最大的兴趣,有空就学习,希望能够离专业近点。之前一直缺乏系统学习,全凭经验爱好,苦于找不着方法,遇不着知音。期间也翻阅过许多书籍,但总觉得差点什么。差不多工作后有十年时间,我在阅读这块是空白的,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喜欢什么。直到遇上《指数基金指南》,才让我豁然开朗!回看十几年的路程,很多东西不知不觉是朝着你努力的方向发展的。心想事成,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30天的训练营,我明白了“慢即是快”,能够静下心来写几句话。虽然有时也会没有耐心不想写,或者写了几句就想快点结束,但是现在都会控制自己努力写完。我也能够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能深入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跳过去,学习总是停留浅层,一知半解。这几天在读《巴菲特之道》,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圈出来,然后去查资料,或者再读几遍,比如特许经营企业的特点、护城河的具体含义、能力圈、净资产收益率等。
原来对老师上课讲到的“复盘”我也不理解,以为就是反思和复习,查了百度才知道复盘是象棋术语,指的是每次博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想到老大打球的事情。老大打乒乓球快两年了,最近有一次听到教练指导,发现和我们的学习很不一样。学校学习主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们平时一般都是告诉学生做题要怎么做,学习要注意什么。但是打球指导不是这样的,重点不是说你会打什么球,重点是你打过去后对方会打什么球。也就是你要多想一步,想的是下一步。除了自身要练好基本功,还要知道对方会怎么做,我们要如何应对。这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思维完全相反的。当时我一下子感触就很深。教学方法太重要了,惯性思维太可怕了!当然打球和下棋都是双方的,要知己知彼。其实考试的最高境界,也是要研究对方出卷者的思维。我们训练营的课程复盘,就是完成作业的思维过程,即怎么做的过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费曼说:“凡我不能创造,我就不能理解。”创造就是思考,学习就是思考,我们的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的本质就是思考。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明白了这个,人才能活得通透。有人说难得糊涂,这个糊涂难道不是明白之后的大智若愚吗?
从小学起,老师就教导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直到今天我才能算领悟。这句话并不是说书读了一百遍就能读懂,而是指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需要学习者持之以恒。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疑问,有疑问就得去思考,思考明白了才能读懂。所以思考才是这句话的本质。有口无心地读书,即使百遍,其义也不会自现的。我们经常说,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也是一个道理。费曼读书法中提到“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懂为止”,核聚老师说他在读《童年的秘密》时不断做笔记。他们“阅读,卡住,再从头开始读,直到完全读懂”的过程,定是不断突破思维的过程。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梁实秋说,“读书是最简便的修养方法”。
林清玄有篇文章,《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很感谢小冰老师和班班们,这次课程,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完全转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我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前也有所意识,但是一直不明确,不愿正视。我不自信,总害怕事情做不好,写作时我也不愿把内心的话写出来,后来已经不知道怎么写了。我原来觉得是自己不会写,写不来,现在我知道其实是逃避,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因为去想这些是很辛苦的事情,得不断否定自己,改变自己,而在舒适区太久了,一旦需要有大变化,就害怕退却。
人到四十,生活还有许多个第一次等着你。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我要回到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