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三亚湾呆了一周的时间了,不用介绍 ,热门的景点都是人山人海。附近的地方,被我们徒步走遍了以后。到了初五,女儿女婿念我们难得有空出门来一趟,想避开人多的地方,选一个稍微偏僻的地方,我们跟亲家一路驱车去了据称是属于海南的民族的活文化石---槟榔谷。
到了目的地,孩子们各司其职,女儿排队去买门票,女婿去找了一个导游。不一会儿,找来了一个中等个子的黑衣年轻女孩,大约20-24岁左右。这姑娘脸型清瘦,皮肤稍黑。这是我看到到本地人中的一个缩影,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区,尤其是三亚,年平均气温25°多。天气炎热,活动多,南方人都比较瘦小精干,不像北方人都是牛高马大的大胖子。
导游女孩,嘴皮很薄,说话蹦脆,就像一颗颗豆子从她嘴里滚出来,语速很快。见到我们后,右手拿起导游专用的小旗子,嘴巴对着脖子上挂着的小耳机,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我叫李智慧,大家不要叫我小李,因为我们黎族人姓李的姑娘和小伙特别多,你喊小李,人家不知道你喊哪个小李,请大家叫我“智慧,记着叫智慧哦。”
02
跟着这个快嘴叫智慧的姑娘,我们开始了一天的行程。走进大门,智慧就指着大门顶上凸起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我们看着像一个粗壮的大力士从左右两边往头顶挽起的大手臂,大家纷纷猜测也许是什么动物的头吧。她点头对我们说:有点边了,这是牛头,在这里代表的意思就是力量,因为黎族人崇拜牛。
接着智慧走到地形图面前,跟我们大致介绍了槟榔谷的概况。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地处北纬18°,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坐落在万余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槟榔林海,并置身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亚龙湾海岸26公里,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
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
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
春节期间,对于这种游客众多,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可能仔细去研究。游了一天,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黎族文化。
03
槟榔树
槟榔谷里当然数槟榔树最多,槟榔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海南是槟榔的重要产地,是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果品。
槟榔还是青年们爱情的象征,小伙子一旦看上了哪位姑娘,先向女方赠送槟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约。
在当地,如果小伙子必须得会爬槟榔树,如果踩不到槟榔,会娶不到老婆的。
黎族的婚恋
黎族民间男子和女子,长到15、16岁时就不在父母家居住,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子由父母帮助盖“隆闺”。“隆闺”建在父母家旁边或在村边。“隆闺”是一间只有8~10平方米的小房子。“隆闺”有男女之别,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黎族民间男女青年普遍自由婚恋,通过外出劳动、探亲、集市、节日、婚礼和玩“隆闺”等社交活动,以对歌方式选择心上人。如男女情投意合歌谣:
男唱:哪家的姑娘呀,远眺胜似星斗;
穿白衣配花裙,载着圆圈银项;
身材似槟榔树,脖子如鲤鱼身;
我的心在跳动,怎样才见她脸?
女唱:妹种丛花叶青鲜,种在隆闺生单枝;
哥欲种花妹给种,妹愿浇水哥围篱。
玩“隆闺”是黎族婚恋的习俗。男女青年相互倾情后,以“隆闺”为相会地点。男子以玩“隆闺”方式找情人,于傍晚时步行到女方村子的隆闺。经女方同意后,在隆闺里相互对歌,吹奏鼻箫、洞箫和弹口弓,定婚约。
黎族的织锦
海南省黎族织锦起源于殷周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是我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其中保亭是全海南省黎锦最集中的市县之一。在宋元两代时,黎族的棉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黎族纺织技术的基础上,不仅改革和创新了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还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到明清两代,黎族织锦发展达到顶峰,黎族织造的"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女儿看着一条暗红色的镶金色线的围巾,她拿起来搭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问我们好不好看?宝贝有这么漂亮,随便搭一块布都好看。我们一致答复:“好看,很有名族特色。”懂事的女婿跑过去问价钱,得到答复是两千八,我用手摸了一下,也就是普通的布料,这手艺可不便宜,值不了这个价钱。鉴于大家一致意见认为不值这么多钱,被我们打消了购买的念头。
黎族的纹身
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海南汉语叫“秀面”和“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再则,在上古时代,种族之间常发生互相残杀的悲剧,把俘虏妇女作为战利品。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将成年时,务必进行纹身,易于辨识,亦藉免为俘虏。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对于年轻的时候,在白净的脸上,涂上蓝黑色燃料的行为,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敢认同,这哪里又是美呢?真是不敢苟同,就像小学生在白色的本子上划格子似的,纵横交错,这不是破坏了美吗?
值得庆幸的是,这习惯已经杜绝了,现在的年轻人可不愿意这样了,据说这种纹身的习惯已经被取消了,留下痕迹的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
04
黎族人的很多习性值得借鉴,比如;小孩子很小就开始劳动,据智慧说,以前的黎族人是没有计划生育约束的,一对父母生好几个孩子,也不会去节育。那时候的孩子,容易生存,反正就是大孩子带小孩子,父母在外面劳作,孩子们就由哥哥姐姐背着、养着,自然就慢慢长大了。
所以,黎族的年轻人,从小就没有娇生惯养的,个个都是从小爱劳动,身手矫健,有责任感的人,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勤劳和勇敢就是他们生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