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天津图书馆的时候,一时歇脚,随意拿了一本书看了看。书的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中间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羞耻之乡》,描写一个外出盗窃的打工人,一个失败的盗窃者。
故事大概情节记不太清了,比较清晰的几个点:
1、在外地相遇老乡,却是在公安局;
2、这个人在村里的口碑很好,回去也是村里吹捧在外能赚大钱的人;
3、全村都是盗窃为生,在村里闭口不谈,大家心知肚明;
4、意外时有发生,该文视角里的老乡,在入世盗窃时被主人发现,从高层的窗户坠落到地上,摔成了一滩肉泥,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了,最后只从地面上刮下来的只装了一个腐乳盒。
在我印象中只记得这么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腐乳盒中的人以及文章标题的名字。羞耻之乡偷盗之人,在那个描写的时代背景,或许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固定的收入,天宫不作美,对只会务农的人来说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为了生存,以及为了享受社会催化下的光鲜亮丽的物质生活。人类很现实,越是社会底层的越是会对周围人生活的比较,并非见不得人好,是不能比自己好,特别是和自己最近的人。偷盗是一种相对“赚钱”比较快的方式,即便被抓住被毒打,也会有饭吃有医药费,遇到某些财产来源不明的家庭,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天赐良缘。文中提到到结局,少之又少,客观角度来讲是足够悲惨,代入人性,了解到这些人的背景,便会有罪有应得、全是报应的愤慨之词。事以至此,没有必要去追究该如何评判了,没有人希望出现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结果之后,总会有村里人知道的,口口相传,能做到的就是小心更小心,并不会放弃这轻松的来钱方式。文末,大概也就是这么个引人思考的结局。
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确实会导致很多事件的发生,只是事件会因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我没有书评中写的那么多高尚的想法,只是觉得这种社会下的产物,是不是真的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人有羞耻心,在心底自然知道这类的事情是不对的,是不道德的,但为了获取他人财务的时候,又悄然放下。影视当中,好多犯错的人会回避象征正义的人或事物,在无处可藏之时,又拜神求佛寻其庇佑。佛,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扪心自问,真的会这么轻松吗?
路很远,在前行的路上,每个人都做着自认为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理想中的社会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每个人的最终理想的社会,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