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有空我都会更新社交平台的 然后今天和cassie气氛有点低 她说我最近写的东西都不在状态 我怼了她 我都是根据我想写什么来写的 不可能根据你每天的心情和需求来满足你 你觉得OK你就拿去用 不OK你就自己想办法 怎么可能所有都如你所想
过了10分钟 她电话来了 说了很多 工作生活的事压的她喘不过气来 就连她最信服的自我目标法都帮不了她 整天不在状态 讲实话 我挺诧异的 她一直都是个很能自我消化的人 一般人几乎看不到她的情绪波动 可是那一个小时电话说出了她那么多我一直以为不会从她嘴里说出来的事
初识她是一个有点奇葩的片段 对 没错 就是我没带公交卡也没带钱在地铁站找人要钱的桥段 我一直在凭我多次要钱的经验找寻最有可能成功的目标 对 就是她了 瘦瘦小小 戴副眼镜 斯斯文文 我一开口 她肯定会答应借我3块钱人名币 没错 就是行动了
我:“那个美女 能微信转你3块钱 你帮我买张到东亭的票吗”
她看了看我推了推眼镜说“你们这边的人都这样吗”什么鬼 上升到地域黑了呀 在准备怎么回击的时候 她开口了“微信号多少” 好吧 能要到钱比较大 她帮我买了票 还特别强调我不能删掉她 我一度怀疑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癖好… 不一久就证明其实是我的脑洞太大了 她竟然发了一大段文字来说教我 说我这样以后在外面会吃亏的 好像大姐姐说小妹妹的那种样的啪啦啪啦 就是这样认识的
后来聊着聊着发现我们的兴趣爱好相似 喜欢同样的作者同类型的歌曲和同样的书籍 遇到喜欢同一本书的人 总比遇到喜欢同一件衣服的人来得更有默契感 个体和个体是很独立的 书是很好的介质 让彼此知晓是同类 信赖跟心灵有关的东西 而不是跟皮肤有关的东西 有能够彼此分享书籍的朋友本身已经很难得了 若自己喜欢的书也被别人喜欢 那可真是顶妙的事儿啊
我知道了她是四川人在北京读书然后来武汉玩 有个交往两年的不同校的广东男朋友 很搞笑的告诉我还是学别人写诗追到她的 她告诉我 初见我就觉得我是一个性格特别好的人 熟了之后果然如此 后来我们一直有联系 打电话 写信 她去留学之前还来看过我 说实话 那时我是羡慕她的 她太出色了 我没有她那么好的资质和学历 我想的是 我只有拼命看书啊 不然我连她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我们之间就完全没有话题了 后来我也开始慢慢的享受了这个“尽量别让自己落后太多”的过程
很多宏观层面的衡量标准基本得到大多数的认可 所以如果大家都是属于“追求合大众标准意义上优秀”的那部分人 我想其实会慢慢变得相似 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内容表达和思维方式了 人人都可能是外包装一样的烟火 大家有的能上天有的破不了壳 反正不太一样
她现在是新世相的编辑 出色如她 也有她害怕的事情和解决不了的事情 理性如她 也有让她想起自己其实只是个女生的时候 大家都是凡人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一个维度上 只不过我们站住的点不同而已
尽管她一路优秀 我一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