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奶的忌日在春末。奶奶的离世不仅是我童年的最大伤害,更是我们一家人的痛。我没有见过叔伯姑姑家怎样,最初的几年,每到忌日那天,当时尚且年轻的父母都会大哭一场,尤其是与奶奶情同母女的母亲。后来,我和弟弟逐渐长大外出求学参军、参加工作、成家,离父母、老家渐走渐远,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是日日相处的四口之家。成年的我们回父母家时,偶尔会遇到祭拜。这天,母亲必定要忙碌大半天,不仅按老家的习俗准备祭拜的东西,还会细心地包几样水饺,让父亲带到奶奶坟前。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左领右舍说母亲,大意是:人都没了,东西也吃不去,这么麻烦干嘛。每次听到这些,母亲都会眼圈发红,对我们说:奶奶活着的时候没过一天好日子,那个时候家里穷,日子还没过好,她就走了。我们理解母亲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近百岁的姥姥,在年过七旬的舅舅和已经60岁的母亲的侍奉下,悠然地颐养天年。作为孙辈的我们,尤其是仍在老家生活的哥哥嫂子们,几乎每天都去姥姥家看一看,让家里的老人老有所养是我们这些后辈努力生活打拼的最大动力。
(二)端午节假日的最后一天,送孩子去跆拳道馆后去了闺蜜家慰问怀有二宝的“国宝”。闺蜜是属于怕现在不生以后会后悔,所以赶紧生但又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的那类。但不管怎么样,闺蜜间的相互交流,也算是多少给早孕期的她一点情绪上的安抚。之后,和孩子在外面吃饭,饭后张罗着打包,一切无恙。当我们走出餐厅门口时,有个老人坐在路边对指着我并说了句什么,当时没有听清,所以停了下来,才清楚她指的是我手里的餐盒。也许长时间的面对各种讨要钱财的所谓“行乞者”,我当时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她又指了指我手里的餐盒,我才如梦初醒般赶紧给她送过去。老人家千恩万谢,然后招呼老伴儿坐在路边吃了起来。老人家花白的头发,有补丁的老式对襟大褂,让我一下子忆起了从童年就不敢想起的奶奶,整个人都是懵的,就这样懵着圈儿坐进车里,手抖得连钥匙都没法插进打火孔里。这时候刚过9周岁生日的孩子跟我要10块钱,“咱的餐盒里只有菜,我给老奶奶10块钱让她买米饭吃啊”。我抖着手把包里不到百元的零钱递给孩子,他毫无心理负担地愉快地去了。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自己是有多么的迟钝,我应该主动去给他们买饭啊。孩子天真地以为,自己爱吃米饭,所有的人都爱吃也都能吃米饭,可他并不清楚,这些钱也许会被老人换成最廉价的食物度日。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我泪如泉涌。
我不清楚老人的家庭情况,不敢去评论他们的子女怎样,更没有资格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指责别人。他们都老了没有了赚钱养家的能力,他们依旧是我们的老父老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啊。
(三)刚参加工作时,领导是位睿智的老者,他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说过: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他自己在年轻、事业鼎盛的时候,因为伺候卧床的老母亲,主动辞去领导职务,专心照顾老人,在我们系统传为佳话。
今年元旦生育政策放开后,上至40多岁家有年过18岁已成年一孩的中年人、下至刚结婚大宝还未生出的小青年,大有为二宝疯狂的状态。今天,我只想问一问,除了孩子,父母的份量在我们的心里占几分?我赞同所有愿意与不愿意生二宝的态度,毕竟孩子的生育与抚养,要自己的家庭付出。可是,路边讨饭的老父老母我们该怎样善待?难道要与我的母亲一样,每每想起自己家的老人只有懊恼与后悔?难道作为后辈的我们,掏光了父母的每一分钱就弃之不顾了吗?
真的是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你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如何对待你们?我们做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能做到抚育孩子赡养自己的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