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
你赞成这句话吗?
我自己是非常赞成的,但是在生活中,我并不是这样做的。朋友搬家,我去帮忙,为了表示感谢,朋友要我一起吃午饭。当我要结账时,老板告诉我已经结过帐了。那时的感觉很抓狂,我找到这位朋友,我说你怎么能结账呢?我的逻辑很简单——女生不能结账。另外一个朋友Z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你不能因为你是男生,你就应该这样做,你帮她搬家,她理所应当请你吃饭”。接下来,我忘记自己说了什么,只是感觉心里不舒服。
类似的情景,发生在我的身上数不胜数。我就特别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呢?如果和我类似,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不对;如果不是,那么恭喜你,你有一个好的认知。
今天,继续说“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作者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这本小书,谈到了几种情绪,包括悲伤、愤怒、内疚等。之前我们认为这种情绪是不好的,我们把它们当作敌人对待。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情绪都是自身的一部分,你要学会接受它们,它们本身也是一种信号,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现在,我们讨论其中一种情绪“内疚”,之前我在“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里面谈到了我的小特点——任何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麻烦别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很愿意。武志红老师讲,这是一种自恋、一种清白感、一种问心无愧。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愿意承受内疚。
内疚是和谐关系调节者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武志红说:“我们要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做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
假若你懂的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的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相反,在关系种扮演一个单纯地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地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地努力。结果,这份内疚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想逃离关系地冲动。
书里有一个案例:
完美太太吓走丈夫
31岁的丽娜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事业一帆风顺,人也聪慧靓丽,还非常顾家,被大家视为标准的好妻子。丽娜做公务员的丈夫罗峰也这么认为,他常说,丽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但是,最近一年对妻子越来越疏远,最近提出了离婚,理由是有第三者。不过,丽娜很快了解到,那个所谓的第三者也是子虚乌有。后来,在妻子的逼问之下,罗峰向妻子讲了实话,他说自己非常有压力。
丽娜一听,还以为是自己成功的事业给丈夫带来了压力,但罗峰否认了这一点。他说不清楚这种感受,“可能是你对我对家人太好了”。“我太好,难道也是一个罪过?”丽娜不明白。她永远是问心无愧。丽娜想不明白,罗峰的家人也想不明白,罗峰的妈妈说:“这么好的妻子,你却不知道珍惜,还想离婚,你怎么想的?”
“你们起争端的时候,他的亲朋好友都是站在你这边的吗?”心理咨询师于东辉问丽娜。
“是的,因为我对他们比罗峰要好。”丽娜说。
“在其他人的重要关系种,你也是问心无愧?”于东辉继续问。
“嗯,是的。”丽娜回答说,“对我的父母,对他的父母,对朋友,我都尽力做到最好。”
于东辉捕捉到这句话的问题,于是问:“你对人很好,他对人一般,那么是你的朋友多,还是他的朋友多?”
听到这个问题,丽娜有一点吃惊,好一会儿才反问:“我没有多少朋友,他朋友很多,你是说,我人太好不仅不受他欢迎也不受别人欢迎吗?”这是问题的关键。
她把内疚转嫁给了丈夫。武志红讲。
从理智上看,这种避而远之看上去不合常理,毕竟作为“接收者”,从利益上说是获益者,为什么朋友和丈夫逃避丽娜呢?从情感上看,也许就容易理解了。
单纯的付出着,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迷恋清白感。然而,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种犯错的。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他就会产生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应该有内疚感,那样就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你以为这样关系就可以稳定了,其实你才是关系破裂地始作俑者。武志红解释道。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丽娜地丈夫和朋友为什么要逃避丽娜了。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错了。
看书到这里时,我特别兴奋,不仅是武志红解释的漂亮,还因为我发现了我曾忽视地问题——在关系当中,我在努力做一个付出者,却从不来不愿意接受。想到这里,我释然。
武志红讲,消除内疚有种方式:禁欲,助人。丽娜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丽娜属于后者,我也是一样的。
放弃绝对的清白感
通过今天的文章,我们知道一种好的关系是应该是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而不是单纯的做个付出者。你想稳定关系,其实你是在破坏关系,这一点很重要。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之前的问题是我想尽可能做一个好人,也就是一个单纯的付出者。这也是为什么我给别人帮忙,反而要让自己来结账的原因,我的逻辑是——我付出,不接受。
而今天的思考告诉我,其实你并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你是付出者,也是关系破裂的始作俑者。正常的逻辑——做一个付出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接受者。这是一个正常的和谐关系。
题图摄影:Jon As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