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这个话题一直是大家在谈论家庭教育时不可避免的部分。虽然社会一直在进步,但有一些传统教育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是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在如此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下,我们曾一次次的目睹过令人心碎的那些打孩子的画面:
也有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找警察求助的孩子:
还有对着镜头吐露心声,希望自己的爸妈不打人不骂人,好好跟自己讲道理的孩子:
我们先来细数一下家长们都是怎么打孩子的吧:
大家还记得《红楼梦》里宝玉被父亲打的那一段吗?
按在板子上,用棍子狠狠的毒打屁股,将其打得皮开肉绽,差点就被活活打死。
这是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比较普遍的打孩子方式。
除了这,还有很多打孩子的方式。比如将孩子捆在柱子上打、有的甚至吊着打、扇耳光,拧耳朵、拽头发、直接摔在地上揍......
不得不说有的父母下起狠手来让旁观者都害怕啊,更别说是被打的孩子了。
可父母为什么要打孩子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很多家长甚至是新一代的年轻父母都还秉承着打孩子的观念呢?
1、认知失误:
很多父母以为打孩子是最方便、见效最快的教育方式,因此每当孩子犯错时也就懒得去思考其他方法,而是直接开打。
2、上一辈教育的延续:
大部分父母没有受过专门的科学教育训练,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科学育儿法。因此在他们那里只有一种教育方式,那就是他们从小受到的打骂教育。这种机械性的复制式的教育方式大多发生在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又不爱学习的父母身上。
3、大环境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打骂教育观已经深入民心。导致当今的主流,甚至包括一些社会权威人士在内,都不能完全摆脱打骂教育的教育观念。
我曾经收到妈妈发给我的公众号文章,那个平台就利用复旦大学教授的讲话来大张旗鼓的主张打骂教育。弄得我妈还专门拿这来跟我理直气壮的理论了一番(我妈当然是老一辈的打骂教育推崇者)。
还有一些诸如以心理学家做招牌发表的文章,在“批评打骂教育”的观点下其态度也不太坚决,总能在文章的某个位置透露出一点类似“打骂并不是完全不可取”这样的点,但也不深入的去剖析,就这样一笔带过。如此一来,无疑又给很多家长找了个可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4、自我情绪的发泄:
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的工作压力大,或者是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差,而将其一股脑的发作在孩子身上,用打孩子的方式来解自己的压力和情绪。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了以上4种原因,我们大多父母不能摆脱打孩子的教育观念,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父母打孩子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我们熟知的女演员陈乔恩 就曾经透露由于母亲童年对自己极为严厉的打骂教育,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再翻一翻近些年的一些骇人的新闻:
新闻中的这些孩子都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对抗父母的打骂教育,可谓是触目惊心。
很多父母可能在动手打孩子那一刻完全没有想其后果,但当其后果出现时,可能真的就是一辈子的悔恨了。
当然能上互联网新闻榜单的无疑都是严重到无法让人接受的结果了,所以如果你只关注这样的极端结果数据的话,那真的可能你永远也不会在乎打孩子的影响,因为这样的数据一定是显示少数案例。毕竟走极端上热搜这样的数量也的确是少数,而大多数是一些我们无法察觉或者是不太在意的结果:带着创伤和阴影活着。
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就坚决反对打孩子,她说:“打一次孩子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一次创伤而产生阴影,如果不及时修复这些阴影,你会感觉到孩子将对你关闭他的心门。如果继续打,你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她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中拿出研究数据专门指出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
1、孩子可能会变傻
美国《世界日报》曾发表过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历时4年的研究。最终结果表明: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差距高达28分。
2 、孩子可能爱撒谎
这很显然,孩子为了免常常挨打的皮肉之痛,总会想办法来骗取家长的开心。骗过一次,就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就撒谎成性了。
3、孩子可能会学习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
模仿大人是孩子的一项天生技能,孩子在家被父母打,出去就模仿父母打自己的方式去打其他小孩,长大后就会有暴力倾向,甚至更严重者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樊登老师就曾说:打孩子可能会引起他犯罪。
4、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会变得不自信
我的一位朋友就跟我常提起她小时候常挨她妈妈的打,造成她在今后的成长中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自卑。她说当看到别的小朋友们在她家门前开心的玩耍,自己很渴望参与却因为自卑而只敢躲在屋子里透过窗户看别人玩。
后来只要她觉得特别优秀的人,虽然内心欣赏和喜欢他们,但总会与他们保持距离。“这全都是因为自卑......” 她无奈的说。虽然现在的她通过读书改变了很多,但如她自己所讲,“总有那么些完全不自信的时刻伴随着我。”
5、孩子可能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之前遇到一位男同事,是那种三句话不对头就暴跳如雷的性格,后来无意中听到他大声跟他父亲在电话里吵架,才知道原来他有一位喝酒后就乱发火并揍他的父亲,给他的童年留下了阴影。
不打孩子,父母还有其他更好的教育孩子方式吗?
* 我们看看大家所熟知的可爱又乖巧的韩国三胞胎:
有一次老大大韩顽皮将老二民国踩在地上,弄得民国哇哇大哭,这时他们的爸爸宋一国做的不是出来打骂老大,而是将老大带到一个安静无人的地方,给孩子讲道理,然后让犯错的老大马上去抱抱老二,再亲一下。
这是宋家教育孩子的方式- 单独教育。即使孩子还很小,也不能在公开场合教育孩子,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 作家李笑来,终身成长践行者,影响无数年轻人的他小时候却因为拒绝写《我的理想》作文而被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但是当他爸爸到了学校了解了全部情况之后,缓缓的问了老师一句:“......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呢?” 在老师很久都沉默而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之后,笑来的爸爸对笑来说:“走吧,咱回家。”
没有打骂,连责备和批评都没有,而是完全的理解与支持。
* 钟南山的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引导和让其反思性的。
比如有一次小学的钟南山因为饭票的事情跟父母撒了谎,父母没有任何打骂。了解了前因后果的母亲只说了句:“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 而父亲也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没有打骂,却让钟南山一晚上煎熬睡不着觉,承受着痛苦的撒谎后果。
也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个如今受全民喜爱的敢医敢言的钟南山。
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中看出其家庭教育方式都有遵循了一个原则:“尊重”。
首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摆正的一个观点是:将你的孩子当作自然人来对待,而不是物品、或你的附属品、甚至是你的宠物。即便还是个婴儿,他/她也是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点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一切的引导、教育的话语都建立在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当孩子确定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心里才有安全感,并放下戒备心,认认真真地听取父母的各类教诲和建议。
用正面管教方法:著名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基于阿德勒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正面管教法,其核心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坚定。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一次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正面管教目前在全国已经开始流行,并有一些成功案例展现。
综艺《爸爸去哪儿》的特邀观察员——付立平就是一位将“正面管教”体系实践成功的妈妈。
付立平在她女儿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教养,如今11岁的女儿是一个非常自信自主又自律的孩子。
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自己制定每学期的“日常惯例表”,作业也是自己自主完成,课外阅读、兴趣学习、玩耍、睡觉起床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爱阅读爱思考也爱表达,曾在央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和阅读活动大赛中面对行业大咖侃侃而谈。
当然要真正做到上述的几点,就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然后再实践,一定有一个过程。但只要父母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心,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去一一实践。
“我已经打了孩子该怎么办?”
如果做父母的你已经打过孩子,并与孩子产生了距离,那么还有不补救的办法吗?
只要你是真心愿意修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就一定有办法。因为你或许还不知道,其实孩子(尤其是幼年的孩子)是多么爱自己的父母、依赖自己的父母。
相信很多当父母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无论你怎么给孩子弄伤心后,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主动来跟你亲近。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他们的全部依靠。
所以即使你曾经打过孩子,甚至因此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戒备,但你还是有机会修复你们的关系。
当然首先得跟自己保证不能再打孩子了。然后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在孩子做对事情时由衷的赞孩子(赞扬其事件背后的原因,不要赞扬结果)。
而当孩子犯错时,在指出孩子错误之前一定要跟孩子严肃的说:“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才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说完原因后再严肃的补充:“即使爸妈今天批评了你,但爸妈还是爱你。”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而这一点是你跟孩子关系修复的关键。当你跟孩子建立了无条件的爱之后,才能跟孩子和谐相处,能够和谐相处后,亲子关系也就自然得到了改善。
樊登老师曾多次提到:“最好的教育发生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孩子做错事情时是最好的与孩子建立感情链接的机会。 ”
所以一定不要只顾盯着孩子犯错,还要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趁机给孩子树立良好价值观。
“我曾经被父母打过有了阴影,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曾被父母打过的孩子,如今带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拼命奋斗着。你要怎么办?
首先,能够看完这篇文章说明你已经了解到了其实你并不孤独,因为有很多人跟你一样的成长经历。而且你也了解到了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所以我们接下来至少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 保证在未来不将自己曾经受到的那一套打骂教育方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第二, 尝试感谢你的父母。在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的情况下,有一个事实是永远存在的:是我们的父母生育并养育了我们。所以不论如何,感谢他们。怀着感谢,我们将过去放下,用一颗开放的心学习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 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你是那个不幸的人,希望你能努力让你的下一代能成为那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