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对己对人对将来都会抱有各种希望,经历人世后,才渐渐明白,那“希望”就好比空中的楼阁,是一种虚幻而飘渺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画饼充饥式的自欺欺人,它是你永远走不进的一道风景,所以你尽可以对它赋予最好最美最高的想象,因为它不存在现实世界里,它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想。
虽然它也有激励人前进的力量,虽然它也能带给人快乐,但这种力量会既伤身且伤心,这种快乐更如朝露日影,倏忽而已。
如果我们能够试着摒弃或弱化对“希望”的期许值,我们就可以让自己回到一种相对本然的状态,让心从此回落,沉入底处。没有了对外的希望,才能让能量回流,我心观自心,滋生喜乐。这种喜乐是一种恒定的状态,是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柔光,像一朵花开在心里,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快活。
没有希望的生活,并不意味对生活的失望或绝望,也不意味着消极和被动。没有希望的生活是一种更有信念的生活。在我看来信念和希望是两个相悖的概念,因为两者取向不同,希望着眼于将来,信念着眼于现在,“希望”多为梦幻泡影,不可触及;信念则是对既有生活的一种笃定的坚持和执行。
只是想说,不要把生活里的这种所谓“希望”作为人生全部的、惟一的意义。被希望涨满的生活固然激情盎然,但要知道那个美丽外衣下面隐藏着的是失望和绝望,当希望破灭时,失望和绝望就相继开始显现。希望越高,所承载的失望就越大,若把人生的全部意义都托付于那个不可知的希望时,一旦希望破灭,付出的有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森林里的那些参天树木可曾有过参天的希望?在风霜严逼的岁月里,它们一天天的茁壮着;山野里的草木可曾有开花的希望?花季到来时它们自然会是烂漫满山;山谷中小溪可曾有希望成为激流成为高瀑?当它流经那个地方时这一切就发生了。
天道万物,一切皆然,人何能例外?
鲁迅先生曾对“希望”有过很著名的一句论断:“希望本无谓有无所谓无,正如世上的路,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实践精神,如果没有行动,所有的希望都是空谈妄想,如果不去走,路又从哪里来呢?但并不是一切事物只要付诸行动就可以实现,行动只是增加了实现的可能性。古语有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天”字里又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我更认同一种没有(去掉)希望的生活。没有希望的做事,没有希望的生活。即“君子尽其当然,听其自然(明.吕坤)”。
过没有希望的生活,回到原始和本真;过没有希望的生活,从此不再有心伤和失落;过没有希望的生活,静听周围的尘音静看身边的世相;过没有希望的生活,享受渐生的喜与乐。
无望无求,本然自在,静守此心,让生命自由流动,悠游在朝暮,世事不无常,人生无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