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家促销引发的思考

继天猫双11剁手节,后有双12,3.8女神节,最近随处可见的6.18,据说已经是京东17周年庆了。

以前,我也就双11时凑凑热闹,买点秋衣秋裤啊之类的,也没有人和我抢,价格也没觉得多优惠。今年,我却是妥妥地乘了一趟促销活动的清风。

相比淘宝的纷乱,我一般比较喜欢在京东自营里选购,感觉品质会比较保障。

商家的优惠方式有很多,大多是:满减,打折,活动秒杀价,返现,免运费,支付方式优惠等。商家给了各种不同维度的优惠,也一点点地引诱着消费者添加购物车。你会发现原本可能只要买几十块的东西,不知不觉购物车里添加了几百块。我们家一般老公买东西比较多,各种VIP。我仅有的经验是,加入购物车,不要急于付款,在付款页面里来回试验几次,去除那些不太需要的商品,用比较合适组合来享受到最大化的优惠。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数学建模?当然,我已做不出那个最优模型,全凭感觉。

6/18比较满意的案例:

书籍:100减50,更换成99任选10本的活动,而且用的是公司的礼品券。如果单从折扣上看,差不多是2.5-3折。

口罩: 秒杀价+加满减+加返现,差不多属于1.1每只独立包装医用口罩,算是非常棒的价格吧。

培根:三袋34.24,折合38折

鸡蛋:2件32.84,折合4折

失败的案例:

为了蹭满减,我还买了好多三只松鼠的零食,还有不好吃的南瓜饼。

总的来说,促销时适度增加消费是合算的,这一定程度上适合企业的采购,低价时适度屯采。

采购是一门学问,或可看成是一种短链条的运营,是一门生意经。而价格仅是价格,而不是成本。当你选择盒马,叮咚,超市,菜场,价格是不一样的,但是时间成本,风险成本也不一样。亦或你选择LV,LV A 货,LV 地摊货,可能有人认为,一样耐用一样装东西,但是价格是不一样的,当然品质也是不一样的。这个选择没有哪个最好,只看一个人的价值观里的价值点在哪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