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封信/ 你拥有很多爱,为什么仍然孤独
爱的表达,是一种能力,而感觉爱,也是一种能力吧。就像对幸福的知觉一样,倘若不懂得发现和有意地感知,那么不管别人如何爱你,你都无从知晓。
在青少年时期,莫名就感到孤独,故而“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事,在我的少女时期没少干过。穿越回二十多年前,看到那个一脸哀愁的女孩靠在墙上看月亮,坐在台阶上数星星,不知道在想什么。她的身边是几个正在说笑打闹的同学,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不知道的还以为被排挤了。
即使身处喧闹,你依然可以当众孤独。
心里有一丝哀愁,所以连零食也不香了,同学的笑话也不好笑了,长得好看的男同学也不吸引人了。只想看着月亮,不要被浮云遮挡。恨不能月亮走,我也走。
这样的孤独,别人不解,所以觉得自己的同类太少了。偶见一个沉默的男生独自坐在石凳上沉思,便觉得气场相通,也不去干扰,无需言语,好像一切尽在不言中。
现在去看,真是拧巴啊,可是,那就是青春期的我们啊。我们想的很多,却表达的很少。
我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孤独感中,一心抵触外界投来的关切的目光,好像少数服从多数一样,别人只是少数,自己却化身千军万马,自己的每个细胞都在顽强抵抗,固执的认为谁都不理解我。成长多烦恼。
感觉爱,是一种能力。感觉到并有所呼应,更是一种能力。
有一年暑假,快要开学了。吃午饭的时候,爸爸问我:国庆的时候你还回不回来?
我直接回答:回来干嘛?我不回来啊。
爸爸竟说:你不回来,我们会想你的啊。
我:……。
竟无言以对。
那一刻我觉得浑身起鸡皮,这还是我那个一直很威严的爸爸吗?爸爸因为生的高大,面相又有点凶,平时说话嗓门也大,从小我和弟弟们都有点怕他。可是现在怎么了?我离家外出求学才半年多,回来老爸就转了个性子?
爸爸忙于生计很少和我们交流,印象中也没有抱抱亲亲的亲密之举,所以我觉得我们是有间隔的。除了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生活支持,在心理上我们并没有养成“爱的习惯”。
也许正是因为我长大了,在外求学一走半年,触动了爸爸心底柔软的那部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想说的话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可是,我还没有学会呼应。
中国人一向情感含蓄,即便擅用诗词歌赋抒发情感,却不善于口头表达。
然而,天下父母的爱却是恒久的,他们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在早餐温热的粥里,在你受伤后的责备里,在送你外出后的目光里,在每一次你喊他们爸爸妈妈时的满足里……
同样,还有来自同学、朋友的热情,老师、长辈的关切,我们都以为那只是一种表象,却没有去细细体会里面的温度。一味感到孤独,一味抱怨人不知我。
当青春期走出迷茫,与孤独和解,拿出勇气去回应,很快,你就会被温暖包围。
下一封信,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