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字咬得清不清、音发得透不透、韵收得稳不稳,直接决定歌声能不能传情,听众能不能听明白。唱歌像含着棉花,字全糊在嘴里;或咬字太使劲,喉咙绷得僵硬,声音紧巴巴,其实问题就一个:没摸透“字正腔圆”的门道。
一、咬字、发音、归韵是什么?
简单说,这三件事就是把汉字和唱歌的气息、嗓子振动结合,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字好好唱出来”。
(1)咬字:管字开头,比如唱“爱(ài)”,“a”之前嘴唇怎么张、舌尖放哪儿,像轻轻“咬”住字的头一口。
(2)发音:管字中间,“爱”的“a”音得用气息托住,别发虚,让声音饱满。
(3)归韵:管字结尾,“爱”的最后一个“i”音,得自然收住,别拖调也别漏音。
三者就像吃苹果:先轻咬一口(咬字),再嚼出甜味(发音),最后咽出余味(归韵),少一步都不行。
二、唱准每个字
(一)咬字:别使劲,轻咬快松
很多人咬字太用力,喉咙都憋红了,其实根本不用。咬字关键是咬对位置,点到为止:
(1)唇音(b/p/m/f,比如“爸、妈”):嘴唇轻碰一下,唱“爸”时嘴唇先合再自然打开,别抿嘴较劲。
(2)舌尖音(d/t/n/l,比如“天、你”):舌尖轻抵上牙背,唱“天”时舌尖快速弹开,别僵着顶牙。
(3)舌根音(g/k/h,比如“海、哥”):舌根轻抬,唱“海”时别往下压,不然喉咙立马紧。
练习小技巧:每天2分钟,慢速唱1、2、3,每个字开头轻咬,咬完马上松喉咙,记住字头要短。
(二)发音:打开内口腔,夸张点
字的中间部分是歌声的主力,口腔没打开,声音就扁扁的。这里说的“打开”是“内口腔”,不是把嘴张老大,记住三个小动作:
1. 提笑肌:嘴角轻轻上扬,像偷偷笑
2. 开牙关:上下牙留一指缝,别咬太死
3. 挺软腭:舌头根往上抬,后嗓子撑开,像含着一口水
比如唱《茉莉花》的“花(huā)”,保持这三个动作,气息平稳送出来,别让“a”音瘪下去,这样字又圆又亮。
(三)归韵:自然收束
唱到字尾别“丢字”或拖调,按韵母类型来:
单韵母(a/o/e等,比如“歌”):没尾巴,唱完直接松;
复韵母(ai/ei等,比如“爱”):收住最后一个音,“爱”的“i”收尾时舌尖抵下齿背,别拖成爱~呀
鼻韵母(an/en等,比如“心”):归到鼻子里,“心”的“n”收尾时舌尖碰上牙龈,气从鼻子出,别唱成心~因
练习示范: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深(shēn)”,先唱“e”,结尾舌尖碰牙龈归到“n”,保持1秒再收尾。
三、3个实操练习,每天10分钟
1. 绕口令+唱歌:先慢念“八百标兵奔北坡”,再跟着《小星星》旋律唱,别图快,每个字都到位;
2. 慢唱找感觉:选首慢歌(比如《我只在乎你》),比原速慢一倍,每个字停0.5秒,感受“咬字-发音-归韵”;
3. 录音自查:用手机录下来,回放时听哪些字糊了,咬字重就练轻咬,归韵差就单独练字尾。
咬字发音归韵,不是死记硬背,是练出来的习惯。不用“咬碎每个字”,听众听清就行;不用扯嗓子喊,气息托着字走就好听。从一个字、一句话坚持练起,歌声不仅会清楚,还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