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翻转课堂”与慕课的相机结合,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革命。其实,“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仅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
传统教学模式里,学习通常是学生先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再课后复习、做作业,而在“翻转模式”下,学生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再在课堂上做练习,用知识去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老师会在课堂指导,但不当堂讲授。
无疑,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努力实现学生的先学,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次探索。“翻转课堂”在中国实践的时间不长,绝大多数学校是从2011年开始的。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十多节“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在感受这种新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时,疑惑接踵而至。实际上,翻转课堂的实践仍然存在很多疑点。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切莫因为技术,而丢掉了教育教学的本质。
其一,“教学”是否会被“自学”代替?
“教学”之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媒介(文本)。教师施教的最佳方式是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教师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指出了路径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并形成能力。可“翻转课堂”是教师预先录制好所教内容的视频,这似乎是带着处理过的文本(亦即教案)走向学生,是把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灌给学生,是又一种形式的“电灌”。
但拉夫尔·泰勒早就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在常规课堂的教学中,师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目标任务循序渐进,走一步后再走一步,待绝大多数学生弄懂第一步的学习内容后,再探究第二步的学习内容。
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在同一时空出现,教师会多方面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现状,然后再确认下一步该怎样走。且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也可以相互帮助,大家互相协作往下一步走去。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错位出现,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即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处理,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学生自学文本,不懂的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无在场感,也无课堂感,似乎是读广播电视大学一样。这样的时空错位,教师讲时学生不在场,学生学习时教师不在场,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出现两个,这是“教学”呢,还是“自学”?
是不是“翻转课堂”模式其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其二,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视频吗?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可能是一样的。他们的知识基础、社会阅历、阅读图式、实践经验等也不可能是相等的,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因此有很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教师所预录的一个教学视频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吗?
就是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情预录三四个视频,就一定能达到满足每个生需要的目标吗?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时,如果在某一小环节看不懂而无法往前时,反复多看几遍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要是第二天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能做练习,老师是全班讲还是个别辅导呢?是逐个环节地讲还是跳跃地提示?教师又通过什么方式去诊断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呢?
实际上,课堂一旦“翻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畅通无阻地看懂视频、看完视频。如果这个环节踩不实,所谓翻转课堂之翻转到课外的学习顶多就是传统课堂下的“预习”,而课堂上的“练习”仍旧变成了教师的“讲授”。从笔者所观摩的十多节课来看,无不是这样的结果。
客观地讲,不可能有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懂的视频,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堂是很难适应每个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师绝妙的“导”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果,从来没有看到过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还有精彩出现。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其三,能适合每一门学科吗?
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各门学科,有的似乎仅需要教师的“讲授”,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地讲,学生也是能够获得知识的。但有的学科仅有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教师哪怕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许还在云里雾里。
诸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更多地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实验才能有观察、体验、分析和收获,学生也只有在亲自操作下才能探寻物质世界的定义、性质、规律。
如果学生仅看视频,仅听老师逐一讲这个实验,学生会收获什么呢?这类需要学生大量实验操作的学科课堂怎样翻转呢?
不可能让学生在家做实验吧!即使在学校实验室,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吗?同理,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实作的艺体课程能翻转吗?再比如语文这类学科,前后内容和知识之间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全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淀,靠学生自己切己体察、深潜涵咏。
学生如果占有各种资料,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很多文本是可以自己看懂的。老师的教学视频对他们而言其价值不大,老师花较多的时间准备教学视频,还不如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
其四,教师还需要教学风格吗?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会有教师教学风格的存在。在传统课堂里,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结构预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和文本同时在场,课堂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千变万化,因为学生的现场生成而丰富多彩;教师也因为课堂的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因为课堂的生疑解惑而妙语连珠。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得以充分地展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得到了教师灵动智慧的熏陶,获取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