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简单的整理了一下手头的书,从凌乱到规整,然后发现都是历史、哲学类的,还有几套颇有名气的中外小说,竟没有一本是教人怎么赚钱的,然后意识到“上学只教人打工维持生计却不教理财创业增长财富”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自觉过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坎儿,可遇到了未曾经历过、无经验可循的事,也难免先从脑子里过一遍前人的言行,然后附着一定的本心,去试错去坚守。常听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如果这“道”代表做人的准则,这“术”代表生存的技巧,那我就真是一穷二白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多数人,是名言却也是屁话。陷入自我否定、任由价值观模糊的状态,有生之年已不是第一次了,与之相伴的总是对人生的胡乱思考,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从未有过“想死”的行动。人从何处来,死后又向何处去,这是科学家的工作,掐头去尾留给自己的便是要生存,要吃饱穿暖,然后才有力气读书和思考。
思考的终点是自己的人生,而且要摒弃“前世来生”那些超验的说辞或虚无缥缈的想法,活着的事还整不明白,说别的都是虚妄。这时候有信仰的人才是幸福的,因为不必在这扇“虚妄”的门前彷徨,总能说服自己,做任何选择都是有意义的。
凡事追求意义有点类似于强迫症,却又是取悦自己获得自我认同的必经之路。但活着有意义吗?它的意义是什么?是追求与探索?是观赏与感受?是陪伴与付出?……但疑问越多,答案似乎被世俗定义的越发单一,是成功,是富有,是用钱快速换取到的刺激和满足,在此基础上,任何再对“成功、富有”的定义和追问,都被淹没在了喧嚣闹市中。
是幸存者偏差,而非幸福,总是屏蔽掉病痛和孤苦,把道貌岸然堂而皇之的借口包装成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拿出来供人膜拜。但即便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是乘社会变革之势,借助风口飞了起来,把“选择优于努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遇事不决可以用排除法,消极遁世不可取,争名夺利不可取,求长生修来世赎罪过也不可取……似乎只有找到一个自洽的生活方式,有“道”的扶助,有“术”的加持,去认真生活,去勇敢试错,去修身爱人,去泽被后世,为善去恶,重获良知,才是最大的意义,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似乎无意间淡化了运动的属性,自洽的忙碌是美好的,孤独的自由也未必寂寞。厨房里的男人从容的烹饪菜肴,街角的恋人小心的牵手过马路,每到春天,洋槐的白花挂满枝头香气四溢,秋夜里,一本闲书伴着鼾声砸到脸上,天上的云彩不时变幻着形状,地上的孩子已经悄悄溜出了臂弯,两地的雪花让离人共白了头发,汽笛声响起送走了小镇的姑娘,海浪不停顿,在胸中激荡,尘埃落定时,一支烟又泛起了红晕,似乎是等待有人说:“给我一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