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新世相一篇关于“死”的文章,她说,如果一个人要死了,我们该怎么和他们谈论他们的死?
这是很多人都不愿谈及的话题,对于生离死别,似乎谁都不敢说自己准备好了。
倒是很多人,消失得猝不及防,就好像评论里说的:我有个发小,从小和我一起捉迷藏,30年过去了,我依旧没找到他。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电影,同时也是一个真实故事。电影的名字叫做《哥哥,我爱你》,十二年前的韩国电影。
虽然现在是抵制韩国的特殊时期,但是我想文化无国界,好的东西应该被分享。
2002年,该电影编剧金恩净得到了一个伤心的消息:她的外甥宋熹患了癌症。在住院治疗期间,弟弟长熹一直陪伴着哥哥。哥哥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而弟弟则是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但兄弟俩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让哥哥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他们的母亲将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写了篇名为《由悲伤到希望》的文章。金恩净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就想把兄弟俩的故事搬上银幕。于是,她创作了本片的剧本。
导演林泰亨先看了剧本,又看了孩子的母亲写的《由悲伤到希望》,接着,他又见了宋熹、长熹兄弟俩。这一切对他的触动很大,把这个事情搬上影片对他来说,也变成了一种责任。林泰亨对电影负责的态度也值得称道。
在拍摄影片之前,他在儿童癌症中心足足住了3个月。对癌症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心态等有了足够了解之后才进行拍摄。
不得不说韩国人的电影善于捕捉人性的痛点,从九岁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癌症对一个家庭带来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煎熬。电影的情节简单明了,通过描述剧中的弟弟张韩一对哥哥张韩星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这个生与死,亲情与友情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能感动观众的电影不是说拍摄手法,叙事手段有多好,往往是因为故事源于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诚然,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孩子,却被突如其来的脑肿瘤打破了平静,不得不去面对癌症带来的压力与痛苦。
电影不再多说,我们来谈一谈“癌症”与“死亡”,虽然20几岁的年纪在这两个话题上似乎没有什么话语权,但人会生老病死,我们会成长,会成熟,最后也会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
第一个问题:你离“死亡”最近的一次经历是怎么样的?
说到这里,我想写写自己高三时候的化学老师,这位严厉却慈祥的老师,在我们高三毕业的暑假,被确诊为肺癌中期,没来得及跟他汇报我们的高考成绩,他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得知这个消息,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因为在高考前老师还站在教室里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疑难试题,声音还是那么洪亮,眼神还是那么严厉,做错题他敲我脑袋时的手还是那么有力。
后来我们班自发地组织拍摄了一段祝福视频,联系了班上数十位还在家乡的同学,站在高三教学楼前的秋白亭——我们高考百日誓师的地方,一个个地为老师加油祝福。存储在一个U盘里,送到老师家里,托师母给老师,因为重症监护室的条件限制老师没有看到,再后来的后来,第二年的春天在班群里得知老师去世,这段视频一直存在我的百度云却再不敢轻易点开,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但惊讶于生命的脆弱,从确诊到离开是如此短暂,让人猝不及防。
正如书上写的:“明天和意外吗,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但明天总会来,只是如果意外先来了,明天就不再是属于你的明天。”所以,当你和意外擦肩而过之后,你就会明白过好今天是有多重要。
第二个问题:假如你身患“不治之症”,你会选择迎接死亡还是抱紧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我不否认,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微乎其微。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被电影里的小旭的遭遇所触动。此时此刻在某个医院里,或许也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有人也在面临着抉择。
那么这样的一个问题真的有那么难选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你是否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一些?有些人选择了前者,在生命的最后留给自己和家人美好的记忆,也有些人选择了后者,用最后的力量展示了生命的坚强。
所以不管你选择的是哪个,乐观面对是最正确的答案。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9年前,同样有一个美丽的女孩田维留下的生命绝唱《花田半亩》,也是因为癌症在花季的年龄离开了世界,在她的半亩花田里我们看到了面对病痛时这个女孩的勇敢与乐观:
心存感激地生活吧。我们来自偶然,生命是最宝贵的礼物
爱你所爱的人,温柔地对待一切
不要因不幸而怨恨和悲戚。无论前途怎样凶险
都要微笑着站定,因为有爱,我们不该恐惧
最后,想借用新世相的评论来作为结束语
1、把那些提醒你悲伤的纪念物收好,等到自己能消化离去,再拿出来不迟。
2、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身体健康的时候,一个人更有力量面对痛苦。
3、要尊重他人的离去,也要尊重自己的生活,不要失去平衡。
4、将重心放在你能做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学习。否则未来生活一团糟,你会更痛苦。
5、不要骗自己,诚实接受告别,诚实面对自己。不要夸大、小看自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