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在每年的3月5日至7日之间。
何为惊蛰?“惊”的意思是惊醒,“蛰”是指“蛰伏”,昆虫入冬蛰伏在土中。“春雷惊百虫”,说的就是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儿。
惊蛰的到来,象征着寒冬渐去、阳气上升,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复苏、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蛰伏了一冬的昆虫、植物都纷纷苏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循环。惊蛰不仅是自然的转折点,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生活启示。
惊蛰,如同其名,寓意着春天的觉醒和生命的勃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惊蛰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调整生活习惯。在这个时节,春耕备耕、播种施肥等农事活动逐渐展开,人们期待着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 惊蛰二月节》,就描写了惊蛰之后阳气上升的难得好时光。随着天气的变化,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劳作热闹的场景。
与之不同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也写了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观田家》,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前面写事,后面写思。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作者触景生情,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惊蛰作为自然界的一个转折点,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生命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启示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寻求突破和成长。
当然,是蛰伏或是突破?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收成。同样,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懂得顺应时势、趋吉避凶。
庄子说:“人生在世,要有才德傍身,要依道而行,要行于木雁之间,要懂得龙蛇之变。” 龙蛇之变是让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木雁之间是让我们适当的隐藏自己的才华。
也就是说,遇到砍树的领导,你就要懂得收敛锋芒,遇到杀雁的领导,你就要展示才华。对于山间的那棵树木而言,成材就不是什么好事,而对于那只鹅来说,有用就能保全性命,好与坏要能够判断当时的情况。
就如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若非谋略过人、或武艺超群,也不会得到帝王的赏识,创立伟业。但是,当时局不一样的时候,个人的本事就要收敛,不然功高盖主,就成了帝王最大的威胁,功成身退、不问世事,或许才得以善终。
时移世易,惊蛰这一传统节气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我认为,可以将惊蛰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惊蛰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倡导绿色生活、注重身心健康、培养包容协作的品质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绘画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惊蛰文化的魅力。
说到诗词,惊蛰节气的诗意确实体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也提到了惊蛰,通过描绘雷声唤醒冬眠的虫蛇和草木,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现代散文中也有不少以惊蛰为题材的作品。这些散文往往通过对惊蛰时节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有的描述惊蛰时节自然界的变化,从而引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有的则通过回忆惊蛰时节的往事,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在一些小说中,惊蛰节气也被用作重要的背景元素,特别是在一些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惊蛰时节往往是农民们开始忙碌的时候,这个时节的描绘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作品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惊蛰这一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