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二天。昨天读了前51页。知道了阅读是一种能力和一门艺术。阅读有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在进行基础阅读。通过读目录,了解了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应该叫做检视阅读。可以通过练习训练阅读速度,一般可以达到每分钟900字。
我昨天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前51页,发现书院院长提炼的精髓特别有益。我当时就选了一本书《佩拉宫的午夜》作为实验,在读序言时测了阅读速度。
我在手机里设了秒表时间,可能是那分秒不停的数字变换让我有点魂飞魄散,我的手指飞速滑动。为了追赶时间,第一遍大约2000字的序言不到3分钟就读完了。但得到的信息很零散。第二遍我降慢了速度,获得了更多的信息。第三遍我也是稳扎稳读,让自己还有一番思考的余地。读了三遍,我把序言的主要信息摘了出来。我想今后我还要训练自己以恰当的速度,读一遍就能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做相应的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可以刻意训练的方面。
今天继续读了书的52-160页。了解如何进行“分析阅读”。通过目录就可以知道全书的大概内容。目录好比书的骨架。然后通过“分析阅读”来吃透一本书。拿到一本书要分类,看它属于什么类型,看这本书是讲什么的,核心点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需求。院长打了一个比方,说这好比像天使投资的过程。投资人和项目方就好比读者和书籍。投资人先要把项目分类,然后看项目的核心点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需求和问题,投资人和项目人确认双方的理解是否一致。如果投资人有意向投资,会对这个项目和公司做进一步调查和了解,投资完成后还要继续跟进项目,确保项目的如期进行。
这个比方是比较贴切的,但也不是很完美。因为它把书籍和读者完全划分为两个不同立场和不同领域的人。然而有的书,读者和作者应该是可以统一的。只有读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深入到书中的人物和场景,产生同理和共有的情感,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书的内容。比如说小说,诗歌类书籍。
读书时读者要对书籍进行分类,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是理论型还是实用性,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每一类里又分若干类。每一类的书作用不同。理论性的会给你知识,指导类的会告诉你如何去做。
分析阅读就是要找出书的骨架。这里有若干个规则可以帮助进行分析阅读。比如尽量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看书中是按什么顺序架构起来的,找出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加以解答,与作者达成共识,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与作者产生共鸣,看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论述,在哪方面同意,如果不同意,有什么论据可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无论同意与否,都要尊重作者和作者的观点。
至此,分析阅读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方法。所以拿到一本书,通过书名和目录可以进行检视阅读。根据检视阅读的信息可以就书籍进行分类。越早分类越好。在确保阅读速度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此书的内容。看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架构本书的。找出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看自己与作者是否有共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与作者互动。思考自己在哪方面与作者意见相同,在哪方面与作者有不同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用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或驳斥作者的观点。
我们读书时要对书籍早分类。为什么说对书籍的分类越早越好?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阅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早分类,早掌握,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放矢,会有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