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曾讽刺说,要向我学习“铺张浪费”的精神,吃剩的饭菜不过夜,总爱说倒掉。
老祝常“夸奖自己”讨了个不知道节俭的老婆,要是会理财,家里一定走上富裕之路。
在他人眼里,难道我真的是一个不善于持家,铺张浪费的人吗?今天来自我剖析一下,引以为鉴。
深究其根本,要从我有经济收入开始。83年走上工作岗位,那些年,银行买贴花之风盛行。同事或领工资的人,大多都每月买十元、二十元的贴花,一年或几年存款,达到几百。
我嘲笑贴花人,钱就是拿来花的,傻呀,存钱干嘛。我那时就有超前的消费观念,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和欠帐户。
我与老祝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多,但在消费上,倒也臭味相投。我要买的任何合理不合理物品,老祝不仅不加以制止,而且还大力支持。
“败家婆”从此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赶时髦,不是赶衣着打扮的时髦,而是赶正在时兴的家电潮流。
80年代初,邓丽君、程林、凤飞飞等歌星,温婉动人心弦的歌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人中国大地,走人无数荒芜世界年轻人的内心。
但凡穿过音乐声的商店门口,人们都不自觉地驻足欣赏,迟迟不愿离去。但凡有经济实力的人,都想拥有一台录音机。
机会来了,老祝的一位朋友,从国外走私来一台录音机,日本原装的,价钱640元。那可是半年多的工钱啊,贵不怕,借钱也要买,终于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件家电。
彩电刚走人市场,国内或许还没有生产厂家,基本都是日本进口。我们又是成了小镇前沿人物,三千多元人民币,借钱买,日立牌彩电搬进家。
后来时兴的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大小影碟机,都赶上了时代的最先潮流。当时,我们自然也变成欠账大户,在此,感谢那些敢于借钱给花钱不经大脑的人,谢谢你们。
录像机是跑到温州买的,四千多元,播放不足十次就基本处于退休状态。买冰箱的代价有点大,那年,家里正盘算着造房子,水泥板已经付了定金。我外公已帮我们家画好了新房子的设计图。
只是因为朋友给我吃了一块自制的棒冰,就放弃了造房子的规划,买了三千多元的冰箱,享受为先。
难道买冰箱与造房子有冲突?没错,据预计造房子二万元左右,而三千多元花在冰箱上,意味着要借更多的钱,故此,免造房子,买冰箱。
装电话机也不甘落后,由于全县很少有人装,所以电话号码任由自个挑,永远不会忘记,我家的电话号码是3132186。很吉利的数字,186寓意要发了。别拨号,现在我家没有电话。
最奇葩的,要算那次买空调,都是眼红病惹的祸。在一个老板的朋友家享受了空调带来的凉意,于是便萌生了买空调的欲望。
县城的电器店还没有经营空调,丽水仅一家店出售空调。日立壁挂式空调7000多元,囊中羞涩,钱全是借的。
为了保证房间冷却充沛,小房间改成卧室。家里进行了适当的装修,地毯,墙纸,新柜子。夏日里,小房间里常常人满为患,宿舍楼的大小朋友们都集中在我们家里,看电视,享受空调。
不到十年时间,空调已普及,七千多元的空调虽然还能制冷,当废品处理了。
90年代初,买了日本原装125型本田摩托车,牌照号码排全县前百名,一万二千多元,凭优惠券买的。女人骑上男式摩托车,行驶在大街小巷,“突突突…”够牛吧。后来因送女儿上幼儿园,停车时摩托车侧翻了,女儿见了说怕妈妈翻车,从此,我就不再骑摩托车。
这辈子欠账成了常态,有点麻木不仁的状态。因为乱花钱,外人咋看我都不像没钱的人,这就是超前消费带来的假象。
现在的退休金,够我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偶尔外出旅旅游,老年生活无忧,知足常乐。
超前消费,是指消费超过暂时的收入能力的情况下,将今后的收入提前到现在支出。 这种消费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这样看来,超前消费给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家庭而言,意味着浪费,与“勤俭节约”相向而行。
超前消费,没有对错与否,只是人们消费观念不同而已。看来,我的超前消费观念要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