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间接看完了《三国演义》老版的电视剧,共84集。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总是隐隐将剧中的团队类比到现实中,仔细想了想茅塞顿开,还真是一本带团队的范例。根据现在脑子里思考最强烈的部分,说说如下四点:
1、优秀项目团队的组成应该是什么样?
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两个场景引发我的强烈思考:一是,几乎是三国战力天花板的吕布为何下场这么惨烈?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仍打个平手,可见吕布战力之强,但为什么吕布先后附庸丁原、董卓被称为“三姓家奴”,在群雄混战的时期却没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待陈宫作为吕布帐下的谋士之后,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一时局面颇为改观?二是,为何三顾茅庐前后,刘备团队像换了一个人?虽然桃园三结义,刘备获得关羽、张飞五虎上将之二,但仍奔走呼号无稳定立足之地。而三顾茅庐《隆中对》之后刘备有了清晰的战略决策,后续逐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为什么?我个人感受最大的就是团队要有超强的“谋士”。无论吕布还是刘关张,虽然战力没的说,但是没有谋士就没有战略规划,只看得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缺少大局观,结果就是力气不少出,但与其终极目标几无益处,此即谋士的重要性。谋士再精不在多,且要再统一的战略目标下彼此互信,诸如刘备虽然一时拥有卧龙和凤雏,但两位谋士行事风格不同,终至命丧落凤坡。
2、在具备优秀项目团队的基础上,论“谋”和“断”!
在读毛主席工作方法一书中,专门的章节是写多谋善断。谋的目的是为了断,断代表的是决策和执行力,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三国中,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袁绍和曹操。对此,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精辟分析了曹操优于袁绍的领导特质,即“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直接指出问题,袁绍失败的关键是优柔寡断,而曹操成功的关键是多谋善断。
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多谋必不可少,但多谋之后的善断则是落实到实处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少谋善断,则容易南辕北辙,偏离项目目标;多谋寡断,则容易犹犹豫豫、失去先机。
3、刘备和曹操代表了不同类型的项目经理,对我们有何借鉴?
如果将刘备和曹操比如项目经理,二者的不同在于曹操是集“谋”和“断”一体的全能型项目经理,即便没有众多谋臣,曹操的谋略及带队打仗能力也非常强,属实对得起“魏武帝”的称号。相比之下,刘备则相对偏科一点,其“谋”的能力要弱的多,未得诸葛亮之前堪堪能保全实力,但上限不够,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得到诸葛亮之后,则遇事大多问亮如何决策,甚至在后期伐吴上刘备犯了直接性的战略错误。
所以现实中,诸如刘备型的人做项目经理,一定要寻求团队的谋士,不然也会因自身上限的限制,走不远。
4、反思我目前的团队?!
结合上述,思考我目前的团队,首先我自己是刘备型的项目经理,少谋,执行力尚可。在“猛将”方面,只能说尚可。在“谋士”方面,则是严重缺少的情况。如何破局?
一是,提升自身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如曹操“谋”、“断”皆强的项目经理。二是,培养或吸纳“谋士”人才,或团队现有人员,或新招募人员。两条路都很难走,合理的配置我认为是第二条,第一条需要个人投入极大精力,且需要看是否具备这个特质,有些人即使培养也成为不了谋士,特性使然强求不得。所以,我要重点走第二条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