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寻梦环游记》是他心目中冲击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电影。
有人说,它亲情感人。
有人说,它故事精彩。
有人说,它画面精美。
……
在电影院赞叹、流泪、回到家里静下心来,才发现,有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整部电影,对死亡寄托了太多希望。
这部电影将亡灵的世界描摹得十分美好、有趣,甚至通过种种方式,弥补生前的遗憾。
米格机缘巧合下进入亡灵的世界,帮助太爷爷沉冤得雪。最后,米格回到人间,与活着的亲人团聚,太爷爷获得妻女谅解,与妻女在亡灵的世界“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正义战胜邪恶,生者的世界和亡灵的世界都一派祥和。
电影是美好的愿景,甚至可以说,是美好的幻象。
人世间得有多少难以弥补的遗憾,才需要寄希望于亡灵以及它们的世界?
错过的爱情真的能在死后破镜重圆吗?
丢失的亲情真的能在死后弥补吗?
被掩盖的善良真的能在死后得到救赎吗?
电影里面是这么设置的,但事实上,我们谁能确定?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相信,死亡就是消失。我再也见不到我爱的人,再也触碰不到这个复杂却有温度的真实世界。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消失了就是消失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以为死亡是一种解脱?
这与死亡的被美化和被诗意化是有关系的。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因为怜悯弱者或者心向美好,或多或少地,会美化和诗意化死亡。
比如,在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长大后听过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死亡仿佛成了一种成全。
这样的美化和诗意化,会令人一旦在现实中难以坚持下去,就选择奔向它,以它为解脱。
我承认有的死亡拥有悲剧美,但是,死亡的意义,不应该是令人心向往之,而应该让人更明白活着的可贵,不是么?
令我欣慰的是,即使在影片中,亡灵的世界与人间别无二致,甚至拥有另一种精彩,米格还是竭尽全力回到了人间。
他说:“家人是最重要的。”甚至愿意为了家人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和追求。
同样,家人(无论是还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也愿意为了米格,放下自己对音乐的偏见。
米格竭尽全力想回到人间,除了想为太爷爷争取最后的亡灵的生机,会不会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他明白亡灵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生机”的世界。
那些亡灵,看着无忧无虑,可以随便摔打,甚至骨架可以拆开又自动组装。但是,事实上,它们十分脆弱,它们赖以“生存”的,不过只有生者对他们的怀念而已。
一旦生者遗忘了它们,它们便会经历“终极死亡”,类似于灰飞烟灭。
这个设置,看起来十分温情,事实上是很残酷的。
因为,亡灵一点主动权都没有,它们只有期待和等待。
甚至电影中那首核心歌曲《请记住我》,都莫名带有一丝哀求的意味:
请记住我,
如果再见必须说。
请记住我,
眼泪不要坠落。
我虽然要离你远去,
你住在我心底。
在每个分离的夜里,为你唱一首歌。
……
决定远去的人,祈求的不是原谅,而是记得。记得,对生者和亡灵,原来都如此重要。
有句话说:人有了灵魂要肉体干什么?但是没有肉体,要灵魂有什么用?
我深以为然。
我想说,当肉体与灵魂在一处,就尽量珍惜。
毕竟,你也许我和我一样,根本拿不准,亡灵是否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甚至,拿不准,亡灵是否存在。
愿你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