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琴和丈夫是在村里说媒人的介绍下认识的。
玉琴十八岁,丈夫不到二十岁,婆婆才四十出头。
过门的第二天,玉琴去村口抱了一捆麦秸秆柴火,准备烧火,用家里的大铁锅贴几个棒子面饽饽。正值八月三伏,天气又闷又热,在灶火坑前添柴火的玉琴满脸通红,汗流浃背。总算把柴火都填完了,应该是熟了吧,天儿一热竟忘了掀锅盖看看,哪知道贴的八个棒子面饽饽都糊了,就剩一个最后贴上去的小个儿挤在两个大饽饽中间才幸免于难,玉琴也傻眼了,看着这大大小小的糊饽饽,不知怎么办才好,还能不能吃啊。
这时,婆婆扇着芭蕉叶做成的圆蒲扇从里屋出来了,拿蒲扇挡着鼻子和嘴小心翼翼地往锅里探了探头,还没发话呢先扯了玉琴的领子一把,语调像哭丧死人似的,“哎呀,我的老天爷哎,你可真不开眼哎,可咋让我遇上个这么笨的笨儿媳妇哎!”玉琴也委屈了,差点流出眼泪来,“妈,我中途忘了掀锅盖看了,我不是有意糟蹋粮食的。”
婆婆根本不理睬玉琴的道歉,一边重复那句”老天爷哎”一边径自走进里屋,拿了个给狗拌食的铁盆出来,用自家木头钉的铁铲子把糊饽饽一个个都铲了出来,放铁盆里端里屋去了。玉琴把锅盖盖上跟了进去,谁知婆婆把饽饽放柜上就躺炕上休息了。“妈,这饽饽我看咱还是别吃了,喂咱家那狗吧!”婆婆还是不理玉琴,跟没听见她说话似的,继续闭着眼,扇着蒲扇躺着。玉琴内心很是羞愧和歉疚,婆婆不理踩,她也不敢说别的。
不一会儿,丈夫干完“工活”回来了,婆婆立刻睁眼麻溜地坐了起来,刚走出屋门就开始喊“我的亲儿哎,你看咱家咋娶了个这么笨的媳妇哎,糟蹋咱家粮食来了……”,丈夫进门来看了眼那一盆的糊饽饽,又看了玉琴一眼,伸手比了个大拇指,说了句“你真行”,然后走着去隔壁王嫂家吃饭去了。玉琴开始控制不住流眼泪儿了,心里十分委屈。想着先去炕上睡个觉吧,晚上在做饭可得好好看着点,不能在让它糊了。
还没躺利索,玉琴就听见王嫂那叽叽喳喳的嗓音传过来了,后面还跟着她那个五岁的淘气孙子,正纳闷咋回事呢,婆婆就把她们领进屋来了,“来来,你们快来参观参观,快看看我们家新娶这笨媳妇儿做的糊饽饽……”,玉琴忍不住了,躲进杂货间哇哇的哭了起来,心里又羞愧又难受,觉得很丢脸,只想跑回娘家诉苦。
又过了两天,婆婆一直没搭理玉琴,也没扔那盆糊饽饽,一直放柜子上放着。玉琴也不敢问婆婆,啥时候去扔了它。
本以为过不久婆婆就该慢慢把这事忘了,可没想到的是,婆婆更加变本加厉了,她把那盆糊饽饽放在了柜子正中央,还把旁边一切杂七杂八的东西都给挪走了,像供奉个财神爷似的供着那盆糊饽饽。每当家里来了个串门的,婆婆便要领着他进屋来看看,用自己那特有的哭丧一样的语调重复“老天爷呀,笨媳妇儿呀”这些话。起初的几次,玉琴总忍不住要哭出来,后来,她就慢慢习惯了,都是一样的“参观”步骤,一样的话,她渐渐地哭不出来了,起初心里是有愤恨的,可是她生性胆小,又懦弱,从来没敢反抗过婆婆,就这么一直忍着,再忍着。
后来,慢慢地,玉琴做饭越来越少了,逢年过节的时候,那盆糊饽饽也一直放在柜子中间摆着,亲戚们和街坊四邻们把“笨媳妇儿和糊饽饽”的故事传的越来越远,连娘家的人都知道了。再后来,玉琴就不做饭了,她也慢慢地承认了自己是个“笨媳妇儿”,再也不敢往灶火旁边多跨一步,生怕万一没做好,全世界的人都笑话她,给丈夫丢脸还给给娘家丢脸。
又几年过去了,邻村儿的小孩儿们互相开玩笑时,经常会讲到一个笑话:“你们知道吗,咱们隔壁村儿有个笨媳妇儿,都二十八了还不会做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