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发展方兴未艾,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使得人们的钱包越来越“扁平”,移动支付正在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引领大众消费迈向“无现金时代”。可是,快车前行仍需安全护航,安全才是移动支付进一步普及的重中之重。
央行公布的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表现抢眼,今年继续获得爆发式增长。其中,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截至2016年底,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69亿人,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使用比例由57.7%增长至67.5%。毫无疑问,我国移动支付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日常生活中,人民需要用到现金的地方越来越少。小到水电煤,大到投理财,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正推动着“无现金时代”的到来。“无现金社会”建设更是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移动支付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消费。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真正达到安全、可靠、便捷的时候,“无现金社会”才能建成。
当前,移动支付安全问题仍存在客观隐患。网络欺诈、免密盗刷、敏感信息泄露等支付安全事件不断给移动支付带来挑战。据统计,仅2016一年全国移动诈骗犯罪就高达1.9万人次,可见安全问题仍然是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最大顾虑。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移动支付领域需进一步理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各监管部门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此外,加大惩戒力度,强化对移动支付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确保客户资金托管、账户实名制与分类等政策落到实处。
在PC时代,U盾和数字证书是人们线上支付首选的安全验证方式,但由于繁琐的支付流程和需要与之匹配的硬件设备条件,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度较低。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动态验证码、指纹识别正逐渐成为人们当下普遍使用的安全验证途径。移动金融科技的更新迭代,使得移动支付场景更加丰富,为护航移动支付安全运行提供了更多方式。
目前,虹膜、声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更深度的生物技术安全验证方式正在研究,旨在提高消费者身份鉴别效率,增加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当然,高科技对于支付安全性起到辅助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人们自身安全支付意识的提升。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点击可疑链接,防范不必要的支付风险,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提高反欺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