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年夜,年味最浓在乡村。脚下是皑皑的积雪,头上是灿烂的烟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
老李的儿子放了开饭的鞭炮,饺子热腾腾地出了锅,大铁锅里色彩缤纷的佳肴也上了桌。
老李放下筷子端起酒杯准备抿一口儿,突然想起邻居老张。他放下酒杯,戴上皮帽子准备去一趟老张家。
一出门,就看见老张站在家门口,抄着手,抬着头,呆呆地望着满天的烟花。
老张已经一个人很多年了,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曾经跟老婆子的幸福时光,都已散落在时间的角落里,模模糊糊地记不清了。
老李叹了口气,走上前去,拉着老张的手,邀他去家里吃口热乎饭,喝杯辣口的酒。
“来吧来吧,不就是添双筷子,加个碗嘛。”在老李的强烈要求下,老张带着一脸的不好意思,坐到了一大桌子年夜饭前。
老李一家人热情地招待着老张,其乐融融。这让老张恍惚中回到了老婆子还在世的时候,心里有几分温暖。
2
小默的同学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每年寒假第一天,大学校园里瞬间失去了喧闹与熙攘,陪伴小默的只有偌大操场上萧瑟飘零的落叶,以及远处褐色小树林里几声寂寞的鸦叫。
学生们都回家了,吃着爸妈早已准备好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唠着家长里短,即便是大葱蘸酱就着馒头吃,也都无比幸福。
小默的父母已经相继去世了,这对于一个还没有走入社会的孩子来说,如此残忍。
父母不在了,没人惦记没人疼,孩子的灵魂都无处安放。
即便如此,小默也并没有打算在学校里过年。为了能少几天在家的煎熬和难过,她想等到年三十当天再回家。
也许,只有看到老房子、老院子的那一刻,她才能感觉到自己也是有家的人。
年三十的傍晚,小默背着书包回到家乡。借着天空中斑斓炫丽的烟花亮光,小默打开了锈迹斑斑的院门。
院子里还保持着几年前的模样,空荡且整洁。院子东南角的小菜园子里荒草萋萋,堂屋入室台阶的一侧,灰色斑驳的老梨树迎风伫立,树上的几片梨树叶子在寒风中摇曳着。
不管怎样,也算是回家了。
小默冲着老房子大声喊着:"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得到回应的只有墙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邻居家孩子们的打闹嬉笑。
家里没有人,更没人买煤球。没有炉火,更没有暖气。小默坐在床边擦去眼泪,找出妈妈的衣服,抱在怀里,钻进两层被子叠在一起的被窝里,和衣而睡。
听着邻居家电视春晚的高亢歌声,小默进入了梦乡。梦里,她躺在妈妈怀里,妈妈摸着她的刘海,问她今年过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
小默看过一篇文章:“父母都不在了。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大门都是打开的,想着哪怕来个贼,家里也是热闹的……
3
大可最喜欢妈妈。印象中,春节前的寒假里,妈妈很忙,拉着风箱,添着劈柴,炖上一大铁锅五花肉,满院子都是炊火味儿和肉的清香。大块肉出锅时,一家人站在灶台前先热乎乎地吃上一顿,吃美了开始帮着妈妈腌肉。腌好了肉,炸豆腐干,炸丸子。炸好了丸子,蒸馒头,蒸枣花,蒸花卷,蒸肉包,蒸豆包,蒸粘窝头……
大可坐在蒲墩儿上玩命拉着风箱,不时地往灶膛里添着柴火。妈妈在旁边一边拾馒头一边跟他唠嗑,一屋子烟呛得大可咳嗽、流眼泪,但他觉得很值,也很幸福。
年三十儿的中午放了鞭炮,吃了红烧肉和大锅菜,大可和妈妈开始面对面包饺子,分工很明确,大可擀皮儿,妈妈包饺子,爸爸扫院子。
每年的这一天,妈妈都会泡上茶水,一边包饺子一边喝茶水。电视里锣鼓铿锵、喜气洋洋,屋子里唠唠叨叨,西家短东家长,一年的不愉快,都被擀面杖赶走了。
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电视旁磕着瓜子看春节联欢晚会。妈妈把茶水端上来,自己又去忙活了。
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并不属于大可的妈妈。迎福神,迎财神才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可妈妈用红蜡烛点亮每个屋子、棚子以及院子的每个角落。一院子的红烛摇曳,与满天繁星相互辉映,福气财气在烛光中如约而至。大可妈妈担心蜡烛被风吹倒,不敢休息,一遍遍在院子里巡查,直到红烛化尽。
这一切的幸福与美好,都在某年戛然而止。大可的妈妈走了,永远回不来了。在送走妈妈的头一天晚上,按照风俗,大可披着妈妈的衣服,去街口送妈妈上路。大可站在街口,向西望去,整条街都是皑皑白雪,依稀中,妈妈似乎是上路了,微弯着腰,蹒跚着,头也不回地向西走了……
那是大可天崩地裂的痛……
从此以后,没有了大块腌肉,没有了枣花、花卷、肉包、豆包、粘窝头,更没有了妈妈包的饺子和风中摇曳的红烛。
妈妈走后,大可才发现,大年夜的天空是漆黑的。
以往过年,从老家回城的时候,大可的车里塞满了吃吃喝喝和妈妈的嘱托。而当下,除了那个坟头,其他再无牵挂,连那房子,那院子都不牵挂。
年来了,外面越热闹,他的心里越寂寥。
有妈妈就有家。
妈妈就是过年,过年就是妈妈。
窗外都是欢声笑语,孤独的人最怕过年。
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形,有很多。
别忘了,过年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儿温暖,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
WXGZH公号:e-love2008(老董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