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系列文章之三:致渐渐老去的自己——写给一位16岁男孩的爸爸

        我原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老了”的问题。虽然身处人生下半场,青春不在,但梦想仍存;黑发稀疏,可白发不增;年齿渐长,体能尚可,常常引以为豪的是可以轻轻松松跑个半程马拉松,且时间在1小时50分钟内。

        真正使我感慨“老了”,并接受这个现实的人,是我那16岁的儿子。是他不经意间的所言所行,改写着我的认知,在某一个清晨让我幡然觉悟:我已经不再年轻,来日也不方长,岁月流淌过的沙沙声响清晰在耳。

        记忆中,那个夏日中午从不睡觉的2岁小男孩,总会缠住我在马路旁、洛浦公园、商场陪他探寻未知,知了、虫鸣、人车的鼓噪声,使我深感夏天的漫长,在心中常常默默念叨:“孩子呀,你快快长大”。

        如同春天的花,终究要盛开那样。小男孩在草长莺飞的日子里,在幼儿园阿姨和家长地陪护下,在公园里追逐斑驳多彩的肥皂泡,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幼儿园组织的月末展示、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装点着他多姿多彩的童年。

        初秋的九月,那个豁着门齿,瘦弱的小男孩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堂,坐在教室里,他东张西望,好奇心促使他机灵地打量这陌生的一切,怯怯地看着站在教室窗口旁的家长,我猜想:在他的认知里其实并没有学校的概念,只不过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集合在一起,可以互相打打闹闹、叽叽喳喳,交流着各自乐趣的地方。课间他躺在楼道天井下人造草皮上同小伙伴们玩“叠罗汉”的游戏,不知疲倦,操场上他同同学们追逐嬉戏,有时忘记了上课铃声。上学放学的路上,小男孩最大的乐趣就是逮虫子,草坪上经常可以看到他蹑手蹑脚专注逮虫子的样子,家里瓶瓶罐罐里,经常养着他的“战利品”,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即使远在苏州求学也不忘把南方的虫子逮着研究一番。为此,常常忘记写作业,忘记老师交待的事情,有一次期终考试试卷上也忘了写名字。小男孩就这样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稀里糊涂读完了小学,期间不知丢了多少文具,忍受家长多少次的呵斥。学习成绩晃晃悠悠,忽高忽低,让我甚是揪心,常常替他捏着一把汗,他却浑然不知不觉,依然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小升初的历程,也是磕磕碰碰。早先,小男孩为了获取择校的敲门砖——华杯赛一等奖。冒着大雪严寒去一拖培训中心上奥数课,可事不如人意,他落在孙山之后。结果想去的学校进不去,无论家长如何努力。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二外)录取了小男孩。谁也没想到二外给了他一个平台,他二年半后回报二外一个精彩,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不过,寄宿制的二外,刚开始让他很不适应,我们写信鼓励他,采取每周三中午送饭的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使他切实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自小男孩6岁起,我们就尝试着带他去游历见世面。首选的地方都是知名大学、博物馆和产茶的地方,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掐指算来,已经到过17所重点大学和多处盛产名优茶的产地。他还先后到港、澳、台参加过数学和机器人比赛。在学校老师、家人、亲戚朋友的关爱下,小男孩茁壮成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转眼间,站在我眼前的小男孩,已经高出我一大截,小时候体弱多病的他也锻炼的身材匀称结实。嘴唇旁、下巴上已经点缀着毛茸茸的胡子。以前,紧紧跟在身后,寸步不离,满是依赖的小男孩,现在变得越来越独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有见地,他所涉猎的领域及知识的储备非我所能及。在武汉看到一个建筑,他告诉我此建筑运用了李萨如图行,搞得我连忙去问百度;在三峡大坝,他给我讲解电磁感应方式发电中定子和转子的组合以及电能的传输;在湖北博物馆,他告诉我越王勾践剑的金属材料成分组成等,让我由衷赞叹理工科孩子的思维水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今,我同小男孩的旅行,开始完成了角色转换。以往外出,我要规划好路线,代步方式,在何处用餐,观看什么景色等,现在根本不用我操心。去哪里,如何去,他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对时间的预估也非常靠谱。在上海、杭州、合肥,我尽情享受“甩手掌柜”的轻松,虽然在武汉,在时间的估算上出了点小问题,错过了一趟列车,也使他对时间的管理精准性认识提高了一大步。

        渐渐长大的小男孩,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力量,也越来越想证明自己。有一次,从商场地下停车场出来,一个年轻司机强行插队,两个车后视镜蹭了一下,对方非要说他的后视镜被我们蹭了一个划痕,气势汹汹下车来理论,无论如何讲道理,始终不依不饶非要赔款。坐在后座的小男孩按捺不住,下车给对方讲两辆车相蹭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划痕,指出他车的划痕是陈旧性的,年轻司机无言回到车里看了看行车记录仪,没吭声开车走了。

        一个男孩子要长大,要成为一个男人,就是要活出自己的力量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阻力,他需要说不。这个阻挠他的可能是同学,也就不难理解男孩子为什么会打架;也有可能是那位年轻司机式的人;也有可能是爸爸。小男孩的长大需要爸爸的认同。也就是说,他需要摆脱爸爸的控制。这种摆脱可能是渐进温和的,也可能是骤风暴雨式的。对爸爸而言,无论何种方式确实会带来些复杂难言的情绪。

        不经意间,在小男孩十五六岁时,和我开始了力量的转换,这种力量转换使我更清醒,更积极进取,更加珍惜光阴,虽然有“廉颇老矣”的苍凉之感,可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新生力量一定会战胜落后的一方,要想不拉下更远的距离,作为家长,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这种力量的转换尽管来得有点早,我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作为一位理智开明的家长,还是认清并接受现实吧,不控制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支持他长大,祝愿他成为最好的自己,祝福他学业有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