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访家走户的“小巷总理”,到访贫问苦的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工作者用他们的辛勤付出,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也真切地反映着民生冷暖与民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工作牵挂于心,对基层干部饱含深情,基层减负工作更是总书记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背景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的全面编制完成,为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在基层减负的道路上,党员干部要以清单为“指南”,明确职责、破除形式、赋能增效、坚守初心,解锁基层减负的“新密码”,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基层这片沃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明确职责,让基层工作有“准星”。“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党员干部作为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必须深刻领悟这一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带头梳理职责清单,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避免职责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清单内容,不仅要熟知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了解其他部门的职责范围,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协同配合。例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负责产业发展的党员干部要与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党员干部密切沟通,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形成工作合力,让基层工作的每一步都有“准星”可依,每一项任务都能精准落地。
破除形式,为基层干部卸“重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拦路虎”,党员干部要敢于向这些不良作风“亮剑”。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坚决抵制“痕迹管理”过度的现象,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虚假政绩,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实际成效上。比如在开展调研工作时,不提前预设路线,不走过场,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困难,为制定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对于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可合并的文件坚决合并,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赋能增效,给基层治理添“活力”。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地赋能增效。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清单带来的契机,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工作中,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基层干部重复录入数据的工作量,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党员干部还应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坚守初心,让基层服务有“温度”。“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这一嘱托,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无论是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还是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以湖北嘉鱼县四邑村的《服务群众事项清单》为榜样,将群众的需求一一列出,逐一落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让基层服务充满“温度”,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者 许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