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自己有觉察,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等变化,同时要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的注意力的分配情况。在哪里耕耘在哪里才可能会有收获。倘若在某方面投入的注意力不够,就很难期待有所成绩。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对于我来说,是经历了几个进级的过程才算真的想明白的。最初在确定一个目标后,会热血沸腾地定个计划,以为有了详尽的计划,就能助于目标的达成,甚至感觉目标已经达成一半了。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会拍脑门把想到的问题罗列出来,但是往往想不到的问题比想得到的要更多。所以计划实施的时候,要么难以履行,要么根本忘了要按照计划去做,一不小心就顺着之前的习以为常一条路跑到黑了。结果当然是无疾而终。
第二个阶段是懂得计划再好也没有用,关键是去做,因为只有做了,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摆脱纸上谈兵的假繁荣。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很多障碍。去做的心是有的,也有开始,但是发现每天挤出时间去做真的很难,做这件事就意味着要把平时做别的事的时间移出来,每件事情都已经有惯性了,把已经拥有变成曾经拥有的感觉也非常的不妙。于是每次想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不得不做选择。
于是达到了第三个阶段,我知道所谓的制定计划,just do it,其实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取舍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让自己多睡上一会儿还是起床跑步,选择陪孩子玩还是去上瑜伽课,选择午间出去吃的丰盛些还是点个外卖把省下的时间用来写作。。。每天都有无数次的选择,每次的选择大多都是非此即彼的,如果每次都是现做决定的话,会耗费人的很多精力,而且总是增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挫败感。
那么选择能不能提前都想好呢?这就是第四个阶段的思考了。很多成功人士都提出过要事第一的思考方式。巴菲特建议把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罗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出优先顺序,接下去只专注排在前几位的目标,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极力避免在其他的目标上投入精力。每件要做的事都是为我们的人生目标服务的,那么他们的优先顺序自然很清晰。在每天不多不少的24小时时间里,每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做相对固定的事,优先级不够的事情没有时间做也是正常的,坦然接受就好。
这个过程不易太过复杂,最好能够设计成每天相对固定的顺序,比如只要醒了就起床,只要起床就先喝一杯水,然后出去跑步,跑步的时候听得到,回来洗澡,然后吃早饭……总之顺序固定好就一件一件的执行就好,不用费太多的脑细胞做选择,也早早就把不需要做的事情从执行列表中删除了。
尝试着让自己变得更有规律,每天看似周而复始,但是的确能够在花时间的事情上看到明显的变化。宝贵的注意力花在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上,那么人生的方向与自己制定的目标就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