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什么?
不能漂亮、不能精巧、也不能让人舒服。
这是以太阳之塔闻名世界的日本建筑大师冈本太郎的回答。
可是这种匪夷所思的观点恐怕很多人不能理解,艺术不应该是赏心悦目的吗?看完冈本太郎的《今日的艺术》,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01
过去,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我们从书本上了解艺术,觉得只有“使人有美的享受的才是艺术”。但是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不再遥不可及,人们娱乐消遣的方式多了,艺术节、艺术展也越来越丰富,可是我们的审美没有改变,人们仍然觉得艺术应该是让人愉悦的,大部分人即没有打破以往的认知,也无法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当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双艺术鉴赏家那样的慧眼,但是如冈本太郎所言,艺术和人生息息相关,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可以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颠覆人生观和情感。
02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一幅画我们看着很舒服,让人放松,我们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把它归类到“漂亮”“好看”的一类。而看到那些完全看不明白的作品,心里就会发出“这画的是什么啊,完全看不懂”这样的声音。
其实这恰恰反应了冈本太郎提到的第一条:艺术不能漂亮。
不能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但是很多人混淆了一个概念,即对于一幅画而言,“漂亮”和“美”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概念。
先说“漂亮”, 在冈本太郎看来“漂亮”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美,比如女人的容貌,衣服上的图案,都可以说漂亮,但是“漂亮”的东西时间久了容易被人习惯,看腻,因为“漂亮”本身不能触动人心。
而“美”却有着宽泛的概念,它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让人赏心悦目的事物,也可以用在丑陋的事物上,比如带有惊悚的东西、怪异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美”。(比如很多人对日本的妖怪文化感兴趣,认为那也是一种美。)而“美”包含了“漂亮”甚至“粗俗”等几个分类。
正因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画是“美”的而不是“漂亮”的,才让它具有震撼的力量,否则光有漂亮只会大打折扣。就好像凡高的画,以今日的眼光看来它也是不够漂亮的,但是它是美的,美能让人印象深刻,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感动。
03
那么很多人会问,那些放在卢浮宫的画总是“美”的吧?但是在冈本太郎看来,有些同样不能画上等号,因为这些作品都太过精巧,而冈本太郎坚信,艺术绝不能精巧。
那些过去放在卢浮宫里的画作堪称“画得跟真的一样”,但这其实与艺术的本质没有任何关系。
艺术的本质是技术,艺道的本质是技能。
宫廷画师经过大量的训练达到了艺道的巅峰,把画面画得以假乱真,最终将这套技能固定下来传承给其他人,但这仅是技能层面的。你有没有想过,看那些作品时你第一印象是否也是被它的精巧折服?
相反,艺术却要打破这种固化,不断否定旧事物,发现创造出新的事物,是一种创新。毕加索晚年创作出的作品就完全称不上“精巧”,肆无忌惮地挥洒自己的画笔,却创作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作品,一直流传后世。他说过“我就是靠着一天比一天画得难看得到了救赎。”
也就是说,那些精巧的画作即使放在殿堂也可能被时代淹没,而真正让人记住的总是那些具有活力的,能随心所欲,迸发内心激情的作品。
04
冈本太郎所说的最后一条,也是最不容易让人理解的,就是艺术不能让人感到舒服。
还要说回凡高,很多人都知道,凡高生前穷困潦倒,去世后作品才受到追捧。其实凡高活着时一幅画也卖不出去,别人看到他的画觉得非常诡异,歪歪扭扭的树、不合常理的用色,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快,甚至其他画家也都排斥他,对他不屑一顾。
然而凡高终究还是得到了时代的认可,他的悲惨遭遇以及对绘画的不懈追求,不仅让很多人感动,也让世人慢慢接受了他的作品。人们正是因为凡高作品中带来的痛苦和不舒服才被他吸引,“他的作品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更深的影响,这才是最关键的,才是凡高的价值所在。”
所以创造性的艺术从来不会让人产生“好感”,它能引发观者思考,甚至触碰人生的意义。
真正的艺术一定是超越时代的,它可能具有流行元素,但是不会因为时代改变而失去魅力,相反那些具有时代符号的内容,“流行”一阵子便会被人淡忘。艺术应该是不断突破的,那些小心翼翼讨好别人的作品,和安于现状、不提升自己精神高度的人生一样,也会被时代淘汰。
正因为不想让固有观念腐化心灵,冈本太郎才一直在《今日的艺术》中强调,艺术不能漂亮、不能精巧、不能让人舒服。
此外,冈本太郎还谈到了很多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鼓励人们在创作时不要受限,也不要认为,把别人的作品模仿得很像就叫会画画,必须怀着自由的心境大胆创作。
“人也像小石子一样,有自然存在的一面,从乍看没有价值的地方,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冈本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