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见过这么固执的人……”两个年轻人从何大叔家出来,就开始抱怨。也难怪两个年轻人要抱怨了,这是他们第四次上门了。
隔壁村五年以前就成了花卉基地了,村民们早就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苦耕作了,何大叔他们村就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土地也可以承包出去,然后享享清闲。
就像想睡觉的人突然有人送个枕头来,真有个外地老板看上了这片平旷的土地,村里牵头,打算将土地承包出去,整个大队一千多户人家同意将自己的五千多亩优质水田地出让种植花卉,很多人家都签了合同,拿了第一年的承包款。就这何大叔固执得要命,说啥也不同意出让,连村长、队长都出面了,何大叔还是不同意出让。
何大叔也不是不愿意出让土地,快七十岁的人了,孩子们都在外地,他和老伴儿要耕作这五亩水田,两亩旱地,确实很辛苦,一收一种的时候,他经常是累得腰都快断了。可是他就是舍不得他的田地变成花卉基地,在他的思维里,那些花花草草的除了好看,又不能填饱肚子,再说了每亩地一年的出让费只有一千块,够干个啥呀,他总觉得一个农民,只有手里有田,屋里有粮那才是过日子,那才带劲儿。
“田地就是我的命根子”这是何大叔的口头禅。他一辈子就伺弄他的庄稼了,绿油油的稻子,黄橙橙的玉米,那就是他的安全感。
何大叔偷偷的去参观过邻村花卉大棚,花都种在架子上,架子下面全是杂草,地都荒了,种庄稼的人都知道这荒掉的地可是不容易肥起来的。他的田都是上等田,要那么用,他是真舍不得。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他的行事方式。何大叔的爷爷曾跟着村里的跑路的人,下云南,上广西,贩过牛马,做过茶叶生意……多少次差点命丧土匪手下,用辛苦赚下的钱买了2亩田,养活一家人;解放前,父亲因为家里人太多,2亩田养不活一家人,也曾出去做过生意,偷运过盐,贩过烟土,历尽十几年又攒下了几亩水田,一家人才没有挨饿,何大叔的几个兄弟姊妹还有机会上学,何大叔甚至到过省城。他永远都记得祖辈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也知道无论多艰苦的时候只要有土地在就不至于挨饿。
包产到户的时候,何大叔才三十多岁,正是力气用不完的时候,那些年他刨了几个乱石堆,挖了几个小山包,流了无数的汗滴,磨出无数个血泡,硬是用自己的一双手开出了几亩旱地。那些年,他在旱地里种了桑树,桑树底下种红薯、土豆,在别人家青黄不接到处借米下锅的时候,何大叔家也能保证每天都有大米饭吃。也就是靠着这份坚韧,他把两个孩子供上了大学。他每年盘算着收成,能送孩子们上学,能养几头猪,一群鸡鸭,过年的时候有粮有肉,那就是他要的幸福。
现日子越过越好了,粮食不紧缺了,孩子们不用靠他养了,家中的花费也不大了,村里种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依然崛强的耕种着他的田,他的地。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傍晚的时候,拿着粪瓢,舀水浇灌他的庄稼,看着土地咕咕吸水的时候,他认为那就是他最好的休息。每年可以扛着粮食走在田埂上,他就乐成一枝花,早就忘记太阳的毒辣,耕种的辛苦。每当别人家买粮,他卖粮的时候,他觉得那就是他的成就,这成就不亚于外出打工的人一下子赚了几千块钱。
何大叔也不是真的老古董,他读书读报看新闻,经常看到那些处于饥荒中的人的悲惨劲儿,他就更舍不得那几亩田了;他也知道现在有很多土地被征用去盖楼、盖工厂,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他还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他总认为守住土地,就是守住子子孙孙的饭碗。何大叔有时候甚至会想,这片历史上曾养活了无数人的土地,被一片片的塑料大棚覆盖的时候,有多少人家需要从街上买米呢?
村上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也来做何大叔的思想工作。何大叔也想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了,把土地转让出去,就清闲了,可是没有土地没有庄稼的日子,何大叔又怎么过得惯呢?大不了以后雇几个人帮着他种,帮着他收就行了。他打定了注意,无论谁来说,就算说破了天,不行就是不行。别人家怎么过日子他不管,他只要守着他的土地,仓里有粮,碗里有饭就行。
何大叔就是个固执的怪老头,村里一个又一个的人都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