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红老师转发的一篇长微信《中国教育沉思》,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中国母亲接待一位美国小朋友,从几天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再过几年中国的宝宝只配给美国的宝宝打工。
也许这位母亲是被中美教育的差异深深的震撼到了,也许她的初衷是想提醒现今的为人父母者要关注小孩的教育。但是她的想法和说法,让人感觉未免有点贬低中国小孩,没有看到好的方面。
1.差距是存在的,但趋势是好的
那位美国小孩“狠狠的”让这位母亲吃了六次惊。
*吃早餐的时候表达感谢
*吃完饭主动提出帮忙收拾
*学校常常安排游学
*美国父母锻炼小孩的野外生存能力
*小孩具有动物保护意识
*做事的时候深思熟虑
可以看出来,这位美国小孩确实很棒。我也理解文化间的差异、教育上的差异势必带来小孩与小孩之间思维和为人处事上的不同。
不过是不是真的如这位母亲说的那么骇人听闻?这一点我却不太认同。
就好像,常常在地铁上给小朋友让座,他们都会开心的说“谢谢叔叔”,这不就是感恩吗?常常看到很多的儿童志愿者在马路口做交通指挥、到海边捡垃圾,这不也是锻炼他们的助人意识和环保意识吗?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会一手操办自己的事情,这不就是独立自主吗?
我承认差距的存在,但我看到的是差距正在渐渐的缩小。
2.反思我们的教育
当然,我一直都同意一个观点,我们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的。但是这里的我们,不仅是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是家庭和父母。我们总是喜欢抨击应试教育,好像自己家小孩没培养好就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好像跟我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常常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是说父母像老师那样,教他怎么学习、怎么为人处事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做给他看应该向父母这样做、成为这种人。
比较讽刺的是,做父母的我们,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可是小的时候有多少次我们不是追着小朋友喂饭的?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那请问在家里面父母之间有多少说过“谢谢”?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整天玩电脑,而我们呢?一坐下来就拿起手机玩个不停。
我们希望小孩活成他自己的样子,而事实上最终我们的小孩会带着我们的影子。
所以,不要只会看见别人家孩子的好,不要再去抱怨教育体制的弊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做好我们自己,其次是做好父母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