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不相信风花雪月》创作谈:我见山水仍是

青原禅师认为,世间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曾广泛征集过身边人对北京的印象。有人说,只有生计,没有生活;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说,地大物博,交通不便;还有人说,见过许多梦想的万丈光芒。我发现,尽管大家都处于95至05年龄段,但三年是一个转折点:北漂三年以上者,看法偏于悲观;三年以下者,新鲜劲还没过完。而一位北漂八载的伙伴,给出了最客观的答案——孤独和热闹同在,失意与精彩并存。

我对北京的最初印象,源于数独赛场,向往北京的平台与机遇,羡慕京城孩子生得一双“隐形的翅膀”。后来与初恋异地,他居京城,我在长安,爱屋及乌地恋上了这座城,如愿赴京,已是分手后,幻想过猝然重逢,感伤过惊鸿照影。如今对北京已然“祛魅”,未觉漂泊压力,亦不觉神圣光鲜。唯有归乡时,油然生出“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叹,在故乡风物中蓦然回首,原来我在北京,一个人默默走过了很长的路。

或许苏轼这句诗最能概括,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我们对北京的看法,何尝不是这三重境界之写照?

落笔这部小说时,恰是我北漂第五年的开端。3月12日,我正式确立了选题,在豆瓣阅读报名参赛,下班后还特意骑车去西二旗转了转,给足了自己仪式感。

我的本职工作并非程序员,但我想,程序员是一线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年轻、高薪、压力大、不稳定,适合作为“小镇做题家”的归宿,亦是很多身边人北漂的起点。

创作之初,我向大厂工作过的朋友发出了邀约,阅读了诸多“程序员的自我修养”之类书籍。一位985硕士讲述了秋招、实习经历,一位外包员工吐露了与正式工境遇之差距,一位运营小姐姐分享了职场PUA、跳槽与求职的诸多心得。我想要的答案,在他们身上以小见大。

回望自己北漂的四年,亦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于是,我将自己一分为二,以女主表现工作,以女二刻画生活。按理讲,工作生活应当时有冲突,但全文竟无一处两人的分歧,许是因为我内心不够强大,不敢直面与拆解这种矛盾吧。

我的创作过程,亦可套用禅师的三重境界。

落笔之初,我侧重于真实还原程序员的工作日常,深究某些工作细节,援引各种术语、黑话,苦于不曾真实体验,落笔实在纠结。我费了许多工夫,终于搞懂了产品经理、开发、测试、运营之间的关系,弄清了代码评审、提交、联调等流程节点,甚至研究了大厂的管理架构,只为了解我的主角,该称呼上司什么。

细节的高度还原,增加了亲切真实,却容易弄巧成拙,更使我一度陷入“邯郸学步”困境,毫无感情色彩地编织别人的故事。实在凑不出情节,就让AI写一段,再做一番增删改查。

彼时我见山水,是画中的山水,美得无可挑剔,却永远无法涉足。

渐渐地,我意识到创作初衷,是“北漂”而非“程序员”,是我的半部回忆录,于是更多将笔墨倾向工作之外的生活,倾向自我内心状态的投射。随着背景知识的积累与理解,我将程序员与本职工作进行了对标,除了业务内容,职场中人的角色与心理,都有共通之处,而这些,才是一部小说最应当塑造的。

创作的两个月,恰撞上工作任务最重的时期。团队里的五人各有特色,都成了我笔下的原型。不得不感慨,现实远比小说细腻与精彩,以女主的师徒情节为例,我几番删改,都没能表现出那般复杂的爱恨,崇拜、依赖、畏惧、愤恨、无奈。而且,表现的重心时刻被情绪所左右,有时恨不能写得更面目可憎,有时又极尽放大其“刀子嘴”之下的“豆腐心”。

同样,其余“同事”的形象,以及女主工作风格的演化情节线,表现也不理想,不够完整与典型。即使对标了实际工作,依然没能提取到有代表性的素材,许多情节一笔带过。还有非常遗憾的一点,女主是我“小镇做题家”之写照,内心的清高、骄傲、惶惑、局限,小家子气与患得患失,以及来自家庭的期望与影响,未能在其言行举止中隐喻,而多次以回忆形式补充叙述。

女二的形象,完全是对照组,侧重于讲述其工作之外的心路历程,呼应标题“风花雪月”,但北漂色彩不够浓厚,情节线比较理想化:为爱赴京,副业加成,羽翼渐满,诗与远方。由于在线上圈子见过此类人生样本,创作过程还算顺当,但叙事角度的割裂,削弱了两位女主形象的立体度。

结局中,女主学会了平衡工作与生活,女二放弃了北京,去远方重寻风月,均意在表达“山高路远更要且歌且行”,但无论是情节发展铺垫,还是情感纠结、改变,都过于仓促。

如上所述,我见山水,面目全非。

创作期间,受限于连日加班,时隔许久才能酣畅淋漓地倾泻一次灵感。思路的断续,使我在多处情节上反复横跳,完稿期限一推再推。全文定稿后,依然有诸多意难平,但较之于去年的处女作《九宫格里的际遇》,这部小说在有意识地塑造人物,更注重情节的承接性,而非一味靠描写拖慢篇幅,同时兼顾了人物形象对现实的多面折射,以期更具深度与共鸣。

我的小说不是爽文,我的北漂亦非传奇,只是以此镌刻亲身过往、真实心声、独特记忆,与痛苦遗憾握手言和。

如此,无论这部小说,还是北京城,我见山水仍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