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喜欢看BBS,对知乎也一样。采铜的大名早有耳闻,偶然读过采铜法则,对人生价值抉择的概括准确到位,能有所警醒。新年伊始,决定读这本书,因为好奇大神如何结合实例开展方法论的论述。
克服对“奇巧淫技”的偏见,快读之后做个总结。本书共有七个章节,个人以为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思维过程。
第一章是最为著名的“采铜法则”,探讨了应该建立怎样的时间观。采铜提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高收益值、短半衰期或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上,对高收益值、长半衰期或短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则很少愿意花费精力与时间。所以采铜法则建议,不要沉迷于短暂的欲望,多做长半衰期事。窃以为,对短半衰期本质的视而不见,说明我们往往都是目光短浅、追求当下收效的人类,从暂时的所为中获取满足感,却容易忽略不能即时、却能带来长久幸福感的事情,比如寻找真爱、训练技能、磨砺思维等。当然,人之为人,不可能断绝七情六欲,所以,偶尔享受短半衰期事件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为过,但这不能成为生活重心。
承接对时间观的探讨,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作出人生种种选择的根源:人生最高目标和人生可能选项。如何分配时间,根本取决于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对自己的未来定位是什么,自然决定了你的时间、精力走向。采铜提出了四种人生“格局”:看不见、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因此,要避免第一章中的短视、短时满足,就要锤炼、明晰自己的心,不为环境左右,建立属于自己的成熟心智。对照四个格局,发现自己之所以陷入“不够大气”的情绪怪圈,恰在于还不能时刻理解自我与这个世界、与世人的联结,还没有找到与世界形成良性互动的方式,所以无法成为“善”的纽带。自我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也许有些人一生也只停留在某个格局中甚至并不自知,但一辈子也只是个人的一辈子,所以又如何轻言放弃自我提升。除了讨论选择时应该考量的终极目标,作者还提出了三种选择困境。第一是要摆脱四种思维固化的假设,即赛道假设(认为人生是漫长的比赛,陷入对竞争和失败的焦虑)、低关联假设(人生经历各自独立。其实这或许等同于,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白走过吧。)、僵固型心智(对比:成长型心智)、零和博弈(强调合作意识);第二在面对多种选择项时,学会建立精细化选择、能力迁移(不要担心能力无处发挥,而是学会既有能力的新的施展空间。例如,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学会产出、分享);第三是学会用重构视角看待选择,一次次选择形成人生轨道,单次选择的轨道不断被修正。这里作者有一个挺有建设性的提法——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看到自己在故事中的成长、坚持和改变,围绕一个未来更好的定向——积极而有趣的构想。
研究了努力的出发点后,自然是要行动起来。第三章所述即是“行动”。行动起来,就要克服过度准备惯性、自我防卫心态(point:将批评看作“信息”而非“评价”,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跟从)、沉没成本之执(不留恋过去的付出)。行动起来,可以利用图层法(建立几个工作的核心区然后分别独立开展)集中处理同质工作,减少转换损耗。行动起来,还要利用“反应链”总结、反思事件的过程及运行机制。
行动不是盲动。在第四、五、六章,作者提出了具体做法。第四章的关键词:问题——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信息解码,分析自己已有知识、学到的新知识、利用库存可解决部分、值得并需要继续探索部分。第五章的关键词:思考——学会专注、简化信息;发散思维、拓展可能;利用工具,提升思维周密度(流程图、结构图、矩阵图、清单)。第六章关键词:努力——看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样的提法,的确眼前一亮,与常规思维有所差异吧。荡涤了我对努力就是书呆子哼哧哼哧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而是开始反思,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被自己所肯定的有策略的努力者。作者提出,努力就必须厚植自己的优势长板、为自己设计超乎标准动作的挑战(读到此处,忽然觉得自己所谓的“低调”,有时候不过是逃避挑战)。在增强学习自主性的过程中发掘兴趣、持续去做,打破先兴趣、再行动的逻辑,只有在努力中不断提升自主力、专注去做、激发兴趣,那么也就摆脱来依靠意志力的困境。对于兴趣至上、意志力薄弱的我而言,此point的确耳目一新,用“自主力“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力,减轻了强迫感,较好地说服了我。
虽然整本书读着轻松,只是在第一、二章某些哲思部分需要做停留,但真的要整理好全书思维体系,也是蛮累。到第六章突然发现,每章虽然各成体系,其实也是相互联系。例如,行动在努力中的先行性。因此,第六章算是对全书的升华吧,核心思想是希望每一名读者都成为一个很“酷”的人——主动探索、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坚持怀疑理所当然的生活。至此,作者又重申了第一章的观点,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每个人都是具有并能够坚持自身独特性的人。
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在教你如何变得厉害,还不如说是对认识自我的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认识自己、重构自我、激发自我。比变得厉害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出发点,然后行动起来。读这类书籍的最大弊端,莫过于“想想激动、做做不动”,读的时候如同打了鸡血、情绪激昂、干劲十足,读完则脑海空白、无处着手,终止步于热血一过、抛诸脑后。因此,不求诸全,哪怕只是着力于其中一点,好好琢磨、走出舒适区,好好挑战一番自我吧。
2017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