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井上靖的《敦煌》,合上书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戈壁、战马、号角、鲜血、沙漠、骆驼、经卷,一切都仿佛历历在目,历史的兴衰更替,物换星移间,人类的一切都被掩盖于漫漫沙尘之下,而敦煌的莫高窟沉默着注视这一切,它既是历史的参与者,又是历史的旁观者,又或者,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
读《敦煌》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它的书名,好奇由日本人写的关于古代中国的小说会是什么样子的。看了开篇几页觉得稀松平常,而当看到赵行德进入凉州开始兵戎生活的时候,慢慢地便被吸引住了,忍不住一章接一章地往下看,一口气便将书翻完了,到结尾处不由觉得怅然若失,犹如在几个小时里完成了一次时空旅行。
赵行德是一个进京赶考的儒生,才学兼优的他本对自己的前途信心满满,不料却因为打瞌睡而错过殿试。“金榜题名、豪门盛宴、白衣公卿!如今已成泡影”,他“疯狂地走了又走,唯有行走这件事还支撑着他”,作者将赵行德错过重要的殿试的懊悔与受到的打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小说也由此展开了情节:闹市中替西夏女子赎身、燃起去西夏走一走的热情、阴差阳错成为戎守边疆的士兵......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关于莫高窟的历史,早在几年前,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就游览过这个“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然而,在余堆砌着华丽辞藻的散文中,我也只领略到了莫高窟的雄伟与沧桑,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讴歌,最多也只是对《道士塔》中无知道士贱卖国家无价文化宝物的痛心。而在《敦煌》中,我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们,他们创造着文化,也守护着文化。也让我不禁想,在历史中,人是多么的渺小,又是多么的可贵。那些不惜性命保护经卷的人们,随着历史的翻页,没有在人世间留下一点痕迹,或许在某本书的只言片语中有他们的存在,但也仅限于冰冷冷的文字。而他们守护的文化却可以跨越时空,与千年后的人建立联系,虽然这些文化一旦离开了人便什么也不是。
看完《敦煌》后,我很想追问作者,“赵行德”是否确有其人?敦煌经卷中,又是否真的有赵行德誊译经卷后写下的结尾?几番查找后,“赵行德”似乎只是井上靖虚构出来的形象。历史上并没有“赵行德”,也没有为表贞洁坠楼的“甘州小娘子”。但历史中,确实有人出于某种原因费尽心血将经卷封存于莫高窟之中,这背后的故事或许恰好与小说相差无几,又或许比小说还要来得错综复杂,引人深思。我想历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