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被教育很多做人的知识,比如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给别人留面子等,然而从知道到做到,却需要大量的生活常识。
比如,去年我和我的老师正在说话,老师的爱人来了,我看到老师及他爱人都很年轻,就在内心犯嘀咕,是叫她师母还是嫂子呢?最后觉得还是叫嫂子会让对方更舒服一些,也因此称呼她嫂子。后来同学聚会,老师的爱人也去了,发现同学们称呼她为师母,我突然为自己前期的不礼貌而羞愧,赶紧也跟着称师母。当然师母对怎么称呼她不一定在意,而我们自己对生活常识的拿捏却是需要不断经历体验才能感悟到的。
前几天,和某单位的分管领导在一起交谈。我初次见他,感觉他大约有50多岁的样子,后来经过交谈才得知,他和我对象年龄一样大,都是71年出生的。我想,这人操心多就容易显年老,于是就对他说:“看来你操心很多,你和我对象一样大,我对象看着要比你年轻。”他听后和我讲起别人认为他年龄大的故事,好像并不在意。不过我同事还是纠正说:“你对象显得年龄大”,后来同事提醒我,说人家年龄大让人感觉不舒服。我的讲话动机是想说明操心催人老,如何让人听了能够接受,还不至于说假话,这需要在生活中历练。
前几天,和儿子同学的父母在一起,这个同学和儿子从小一块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在一个学校里。今年毕业了,我和同学的父母交流时说:“你们以前对孩子管的很松,从来不限制孩子玩电脑,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结果到了初四以后,他突然知道努力学了,高中也特别能拼。我对儿子从小管的很严,结果上高中以后,也努力不起来。”儿子同学的妈妈说:“你儿子要努力,考的会更好。”由于我儿子成绩比他同学高4分,老公批评我说话不注意,好像在显摆自己儿子聪明,让人听了不舒服。其实我的动机是从孩子同学身上看到一种管教的方法,家长对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调动孩子自我成长的积极性,我想表达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可是容易让对方产生不同理解。
每一个人说话做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每个行为在当时环境里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动机没有错,这是这个行为有没有达到效果。
当缺乏生活常识时,就会发生一些不合时宜的语言行为,影响了效果的发生。生活常识可以通过观察向他人学习、从书本上学习、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感悟,只要有心观察思考,人可以随时随地的成长。
作业:(1)回答:那些缺乏常识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缺乏常识吗?一个人缺乏的常识,能够通过看书学习填补吗?(2)记住文章中有关溺水的常识,和相关心理常识;(3)最重要的是借助您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常识,确保游泳安全、维护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