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短文的原型是去年十二月写在自创公众号“言选”BP上的一段话,今天在原文基础上略作修改,观点也许稚嫩片面,但终归还是属于自己的一点思考。
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选择做价值的消费者和旁观者,太少的人愿意成为且有能力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会陷入前者的境地。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习惯采取一种十分“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言论发表方式,从各种自媒体浏览只言片语,结合自己零散、单一、局限的思维方式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热点事件发表所谓的“洞见”,并不断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为自己的价值观大厦添砖加瓦,而往往建立在这样的一种缺乏系统思维、深度思考和大格局之上的思想大厦最容易崩于一旦,即俗称“打脸”,但由于匿名言论市场的发言成本几乎为零,即使“打脸”也没什么大事。
在创办“言选”公众号之前,我做了一份问卷,当看到调查问卷的结果时(2018.11.29发放),我十分地震惊和心痛,来自全国15个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的342份问卷中(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思想多元包容的主力军),有97.66%的人相信“环境影响个人”、“好的文字有改变个人思维甚至命运的力量”以及“与优秀的人同行,我可以变得更优秀”,有92.98%的人认为“当下社会风气过于浮躁,很多网友缺乏对问题的理性认知与思考”,但是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他们中有77.49%的人认为“目前能真正做到理性、客观、真实地传递价值或观点的微信公众号”很少。
那个时候,我想要做的就是那剩下的22.51%,现在看来,当时确实高估了自己的文笔和肚子里的东西,也低估了庞勒笔下的群体惯性和力量。现在,我更加谦逊和谨慎,深知在自媒体上撰文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回过头来,上面的数据又在控诉着什么呢?也许在控诉着,当下社会,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昏睡,他们在装睡,需要有人叫醒他们,而网络空间里提供“叫醒服务”的人多吗?太多了,那又是谁呢?是那些微博大V、关键意见领袖和颇具影响力的公众号吗?当我对“2018年9月份微信公众号KCI总榜前十(排除新闻类公众号)”的7个公众号的70余篇文章“细细品味”之后,我发现,这些动辄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在向公众不断传递着老旧、俗套的鸡汤与道理,但就是没有传递理性分析、认真思考的路径与思维,担负着巨大生活压力的年轻人从这些文章里获得了一丝心灵抚慰,回过头发现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丝变化,仍然不知道如果分析问题、辨识真假、面对未来。
他们真的醒了吗,没有,他们只是以为自己醒了,我们不奢求用一朝一夕去改变这个社会,也暂不去做叫醒谁的那个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好自己,不选择旁观、讽刺、讥嘲,如果当下万马齐喑的舆论环境让我们无法像鲁迅那样呐喊,那就让自己,做一个更加理性,能辨识真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