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feeling-第一章-你是谁?

成龙大哥曾经主演过的一部经典影片《我是谁》,片中他一次次问别人和自己“我是谁?”“我不知道我是谁”。失去记忆也就是失去了自己在社会上的种种标签。本书的第一章中就"who are you?"给出了外在的,情感的,以及认知上的基本解答。当个人同社会没有了联系,当个人失去记忆回归到最初的状态,个人只是空白,内心的修炼和对外的交流与劳动,是“零”的状态。

在作者的分析中,个人不是孤立的,排他的,个人是受时间,地点,众多的思想,同社会沟通的媒介,同他人的关系(思想的操控和被操控)以及心理等因素而形成的个人。个人的成长是交叉而相互影响的。客观的讲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大胆的假设主流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正是人的思维稍不留神就会被影响,作者在此强调思考。

The packaging is often done so effectively that the viewer, listener, or reader does not make up his mind at all.  In stead, he inserts a packaged opinion into his mind, somewhat like inserting a DVD into a DVD player. He then pushes a button and "plays back" the opioion whenever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do so. He has performed acceptably without having had to think.

作者将众人对个人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的反应和说辞比喻为打包整合的磁带,需要的时候直接输出,没有针对特殊性的个人解读。读到这段话,就看到自己曾经被老师批评所答“皆为套路,毫无新意”。这其中少的就是思考。

一直以来的观念是思考是“语出新意,思维奇特”,作者强调,thinking 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是对自己的思想的审视。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众多观点,我看到了一种现象的多种解读。地域,时间,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之下,思维的不同。

个人经验:

读大学期间,每一位老师都提到过“critical thinking”这个概念,强调其重要性,说明中国学生是如何缺乏。每听一次就被吓一次,就会愈加困惑。老师只告诉我们,我们同美国人,犹太人,欧洲人在这一方面的“银河似的”差距,却没有说明缩短差距的方法。以至于生出抵触心理。而现在这本书中,一点一点的告诉我,关于困惑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调理清晰,可接近,可理解。细心研读,仔细思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Immanuel Kant (22 April 1724 – 12 February 1804) was an 1...
    123逍遥游阅读 4,659评论 1 13
  • **2014真题Directions:Read the following text. Choose the be...
    又是夜半惊坐起阅读 9,998评论 0 23
  • 任何编程语言,随机数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开发过程中,尤其在自己做一些小玩意的时候,就经常使用随机数,后来发现每次使...
    剽悍一小兔阅读 2,095评论 0 13
  • 由于刚入职事情比较多,之前承诺的事,一直未处理,等稍微闲下来了,一定补上,这是今天休息时,来了兴致,随手拍了几张,...
    格桑花海阅读 233评论 0 4
  • 你闭着眼睛 长长的睫毛、洁净的脸庞 不用任何胭脂粉黛 静静地静静地 就这样极是美好 不去试图询问 就这样保持一份美...
    沫小鱼阅读 18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