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是我们垂虹的文友。他是横扇中学的老师,他们横扇也有文学社,名叫“四都风”。那年横扇合并到松陵,两个文学社也合并到了一起,于是,我们成了社友。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这些社友几乎没有过渡就从陌生人成为了文友。文学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就好像亲人身上的一个印记,哪怕失散多年,找到了这个印记,就能一下子找到亲人。
周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平时喜欢做菜,这点又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因此我们在微信上互动很多。尤其是我那些做菜的微信,他每条必看,必点评。有一年过年前,我发了一个快速做蛋饺的微信,周老师十分感兴趣,私信问我,向我讨教诸多细节,我毫无保留,把核心技术和盘托出,耐心细致一一教导。聪明的周老师一下子就做成功了,学会后又转教自己的岳父岳母。据说,两位老人厨艺很好,也很爱琢磨美食,这快速蛋饺制作成功之后,在新年里一家人都很出彩地露了一手。周老师从此称我为“师父”,人前人后都这样叫我,这让我很是羞赧。每次我都推辞不受,周老师却总是正色说:烧菜师父也是师父!
自从我们成为社友之后,周老师盛情邀请了几次,要请文友们去横扇吃顿饭。周老师的小舅子在横扇开了一家家常菜馆,生意很好。在横扇那种地方开饭店,只要用心做,菜一定好,因为原材料好。横扇靠近太湖,近水楼台先得月,太湖里的水产取用方便,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制作也足够好吃。
拣日不如撞日,周六这天,上午采风,下午听讲座,干脆晚上再去横扇叨扰周老师一顿饭。文友们都说,今天这一天是最大限度利用起来了。临去,周老师却又犹豫了,说小饭店不上台面,要请我们去高档大饭店。大家统统反对,我更是失望无比,觉得这顿饭要是去了大饭店,简直不如不吃。最后我们的老社长沈兄一语定乾坤:横扇再高档的饭店,有中午的饭店高档?我们文友们聚在一起,吃啥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开心。
这家家常菜馆开在横扇小学对面,名叫“凌毅”,这个名字,实在不像菜馆饭店。这一桌家常菜果然有惊喜,白斩鸡、酱鸭都有特色,还有几道菜是外面饭店吃不到的老底子古法菜。比如跑蛋和炒三鲜。我说,那天有年轻人问我什么是跑蛋,是不是就是炒蛋?我说当然不是,炒蛋是碎炒,跑蛋是整摊。跑蛋充分考验功力,要油大火大,如摊鸡蛋饼一样,涨开了马上翻身就得了。蛋又香又嫩又油,好吃死了。席间大家还感慨说,从前虾仁跑蛋是好小菜,现在吃的东西多了,跑蛋也难得上宴席了,大家很快吃得一块不剩。
清蒸鳜鱼和红烧昂刺鱼是太湖野味,味道绝好。周老师特别推荐糖醋鱼块,说是这里的特色菜,果然鱼肉绝嫩,味道绝好。菜丰酒美,又兼着文友们志同道合,话越说越多,酒越喝越多,不知不觉,我喝了一瓶红酒。
到家已近9点。真是满满当当的一天!先生一人在家宅了一天,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自然,饭食肯定是粗粝得只不过没有饿着自己而已。我问他,你今天一天吃点啥?答:早上你烧好的粥,中午和晚上,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