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午饭后到天黑一直在改作文,洋洋洒洒54本。
很累,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体味到了“克期”所带来的高效率达成目标的快乐。
什么是克期?
其实就是指面对任务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必须要做完。原本想着,54本作业,一天改10本大致五天改完,这样分散,看起来是有计划的。可我的经验是真正做起来就总不能按部就班,总觉得容易达成,就在排序时放在了最后,等动手来做已是夜晚,匆匆忙忙,带着未完成的负疚感下班,甚而凌乱到夜半。
我讨厌极了背负心理上的沉重。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事儿总是要做的,早做早心静。”
可人都有惰性。
为什么要克期?
首先就是跟惰性做斗争,我们强调要“自律”,要“奋斗”,要“排列次序”,说到底不就是为了力挫于惰性无形。
我们的工作繁杂无比,抄抄写写各种总结,大小会议,再加上手机所链接的花花世界,微信、抖音、吃鸡,在每个人的生活里狂奔,有效的工作学习时间,一再被剥夺,被侵占,被压缩。
要想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就得“逼”自己一把。
凡事要克期+由克期说起……
我说的凡事,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者不喜欢但也必须做的事儿。
对我而言,读书,是喜欢的,但有时候拖拖拉拉一本书读好几天,总是太慢,今儿读一点儿,明儿读一点儿,等读到后边,前面的已忘完。
不专注,不连续,那样所谓的读也只能是做做样子而已,更别提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要克期。
我规定自己两天读完一本200页左右的书,这样比之前每天读60页,要清明得多,沉醉其中,从而过上一种阅读生活。
我最最最讨厌抄教案,其次就是这样轰轰烈烈地批作文。
学生作文还没写好,头就开始上紧箍了。这是我,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无法言说的痛。
倒不是我们不热爱工作。
只是浪费生命的无用功,委实不想做。
想想看,教案十几年年岁岁皆相同,作文几十本本圈圈点点批得红。教案书写无非框定模式复制粘贴,这么说,并不是代表我们不用心备课,而是备课是思考是创造,是冲撞出无法完全填入固有模式的尴尬,只有一明(应付检查)一暗(上课思路),两手准备咯。精疲力尽。
改作文呢?
各种形式的批语得够数(学校要求的数),总评写上三行以上,举个例子好吧,诸如“个别用词不够贴切,描写情节欠详细。”“个别”是哪个?怎么算贴切?用哪个词叫贴切?至于“情节欠详细”则更是和稀泥。压根儿,就说不清的东西。
除了夸张的鼓励,会给学生带来一会儿的好心情。别的都毫无意义。(学校对老师工作的检查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挑选几本,经过深思熟虑精批,这样再句句分析修改的道理,给学生做范例,也许效果比老师苦心巴力想评语要好得多。但,制度不允许。
所以,克期,在这里讲叫:“长痛不如短痛。”
似乎扯得远了,但也算真实记录了今天的思索。
晚安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