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故宫的隐秘角落》,感觉就像是看了一部好电影,舒服且印象深刻。接下来的几天里,脑海中仍不时浮现“片中”的情节和画面,回味着一些零零散散的体会和感受。
这部电影的模样就像《我和我的祖国》,由六个不同故事组成。故事分别发生在故宫的武英殿、慈宁花园、昭仁殿、寿安宫、文渊阁以及倦勤斋。这些地方作者多次带人参观过,更多次驻足停留且无限遐想,越是想破解事件因果破解时间的隐秘,越是带出了更多隐秘。虽然知道这种努力注定“徒劳”,却被巨大的历史魔力吸引而无法自拔。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这些真实背后的隐秘,“如神龙首尾飘渺,似七巧玲珑不定,却又那么的,让我们魂不守舍”。
我猜想,这种感受,是因为作者写作时饱含史学温情,既然已被历史俘获,那就完全把自己交付出去,爱着你的爱,苦着你的苦,追逐着你的追逐,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吧。
近观这六幅活动的画卷,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每一幅都匠心独具:这里能看到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质朴的面容下难以抑制的欲望和野蛮;董鄂妃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顺治的哀伤与决绝;吴三桂62岁反清宣誓时,长风吹过旷野,吹动吴三桂蓄起的长发,豪情中参杂着哀冤与哀鸣;还有晚年的乾隆,陶醉在大清幻象中,常常在口齿不清喃喃自语中露出自视清高的笑意……
就在一幅幅画轴慢慢展开的过程中,作者的史学观点也逐一完整呈现,不禁把读者又拉回到现实当中。回顾历史,厘清真相,分析利弊,警醒现世。
作者的史学观点经过多年的碰撞打磨已经成熟,其背后的支撑也很扎实,但阅读历史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推崇的“精彩”之处不在这里一一列举,留给读者自选自用自享,仅分享一条最为认同的观点和各位交流——制度的进步才是人类政治真正的进步。
清朝到了乾隆后期,已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乾隆依然沉浸在自己营造出的视觉幻象中。回顾封建时期各个朝代,哪个不是虎头蛇尾?原因正是制度。家天下的皇帝只能从家族中产生,甚至简单的选择嫡长子,“而皇子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花团锦簇,锦衣玉食,又如何能够体会民生之多艰,如何拥有统御天下的能力?”“当一个皇帝决定把皇权交给自己的后代,就意味着他已经摒弃了那个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即便科举考试可以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但皇帝选择制度不变,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历代帝王都高度重视皇族的教育,掌握顶尖的教育资源,但“典籍里的哲学,在宫殿里百无一用,宫殿所奉行的,是最朴素的生存哲学——胜者为王,而败者连寇都做不成,只有死路一条。”“皇帝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儒家,因为权力的本质是排他,权力的基本表情必将是狰狞的。”“消灭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危机,是皇权政治的最高原则。”“嫡长子变成不肖子,不是可能,而是必然。”“原因是权力的含糖量太高,必将腐蚀后代的牙齿,一个自生下来就浸泡在绝对权力中的人,必将成为不受制约的庸君或者昏君。”
今天,我们说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在何处?在于制度。制度是确保进步的唯一稳定保障。
非常欣赏作者对待历史的那种温情,既能融入其中更能以史为鉴,更赞赏作者品鉴和分享的能力——“千载历史酿作一壶浊酒,万里江山化作一尺丹青,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回旋往返,穿来梭去,不失为一种大自由,与古人对话,又实在是一种大荣幸。这文字里,不只有袖手观棋、低眉阅世的轻松,往昔的繁华与幻灭里,无不包含着对现世的几番警醒与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