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近几年有一个奇怪现象,大班孩子会在第一个学期或者第二个学期陆续退园,然后去校外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而要不要去学前班也成了家长们普遍纠结的迷茫点。
到底应该如何认识这件事情?首先请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在幼小衔接之前,先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是否有长远的儿童准备
其实家长的犹豫也不无道理,因为冲突矛盾确实是摆在家长的面前。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明显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况会占优势,到一年级学起来轻松、有自信,而零起点入学的孩子学习拼音就会吃力;从小学角度来看:一年级的教师为了所有孩子都能够快速掌握,其实也希望孩子在入学之前就有一定的拼音基础,认为这样能相对减轻孩子对学习拼音的陌生感;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们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成绩下滑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为了避免落后,家长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学前班。
但您的心中是否有儿童的长远发展呢?通过这么多的幼小衔接讲座和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禁止小学化政策,相信您打心里明白,孩子是需要在游戏中学、操作中学、体验中学的,因此家长们不能用自己的焦虑、心急来影响孩子的入学准备,需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从家庭目之所及的落脚点出发,为孩子做好有效的准备,让孩子不光赢在起跑线,更要赢在终点线。
是否抱有
对孩子的合理期待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想一想,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您们关注的是什么?到了小学家长们又关注的是什么?这种由成人关注点的转变引发的孩子心理的转变,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行为产生影响。
孩子能够读懂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形象,能感受得到大家是不是喜欢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自己,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关注,希望自己成为大家喜欢的那个自己。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家长有合理的预期,用适宜的期盼来引导,让更多正向的效应多多产生。
是否存在孩子
爱上学习的元素
我们一直在倡导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优劣,不以分数定乾坤。当然孩子的成绩是很重要,但越渴越吃盐的方式,互相责备、只看眼前、恶补孩子并不理解的东西,势必会造成孩子以后都不会爱上学习。
家长们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但聪明的孩子怎么在成人的干预下、教育下反而成了问题呢?孩子有自己做决定的时间了吗?孩子每天期盼到学校吗?孩子乐于主动做事吗?这些都应该成为家长们的观察和自问,如果您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说明孩子是对学习感兴趣、主动探究的,是有自己的亲密伙伴,享受团队交流共享的。我想,这都是孩子爱上学习最主要的元素。
是否把发现的问题
变成可实施的方法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真实样子了,于是担心了、着急了,孩子也跟着害怕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幼小衔接有这么难吗?难在哪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适应问题出现?
其实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把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用“爱”剥夺了,因为所有的习惯孩子们都懂、所有的事情孩子都能做,所有的期待孩子想完成,只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时间体验和操作,等待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让这些能力变成孩子的学习经验和智慧。只有把发现的问题变成可实施的办法,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过度,轻松地过度、愉快地过度。
幼小衔接是孩子步入正式教育的重要转折点,一个不懂孩子的决定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让孩子做了实验品,这是所有的家长们不想看到的,也是不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成效的。只要心中有长远的儿童准备、对孩子抱有合理期待、用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把发现的问题变成可实施的方法,相信您就能找到幼小衔接的答案。
——本文改选自朱继文工作室